爸爸和孩子,更容易在玩中學規矩。有次在花園裏玩,爸爸突然大叫“不”,並要求媽媽一定要對童一生氣,因為小家夥居然用腳踩青蛙。我跑過去一看,小男生剛被爸爸拉開了“肇事現場”,一隻小青蛙趔趄著在逃走。童一也很喜歡動物,平時他連螞蟻都不踩,結果他解釋:“小朋友都踩青蛙的。”爸爸在震驚之餘,去網上找了“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告訴童一小青蛙會很痛,而且它的爸爸媽媽也會很傷心。盡管童一似懂非懂地保證以後不踩了,但這個大男人還是去找了一個盒子,把我們花園裏的青蛙都遷移到鄰居花園裏了。
爸爸更能高屋建瓴,看到問題的本質。童一哥哥玩起來會很霸道,例如經常搶走妹妹的玩具,或者動手推妹妹。我們家長真可謂天天睜著眼睛當警察,我有次也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男一同誌說這個不可以類同,因為童一並不是故意要打妹妹的,他隻是玩的時候忘記了,我們能做的,就是一遍遍提醒他,並在他動手前及時保護好妹妹。兄妹的“革命情誼”會慢慢建立的,父母得好好引導。
爸爸更容易和孩子換位思考。我們家“禁糖運動”一直在開展。男一同誌說看到過朋友的孩子因為在家裏吃不到巧克力,所以去外麵做客時就瘋狂地咀嚼糖果,他說他不希望我們家童一也成為“受害者”,所以家裏就一直儲存著巧克力,而且他自己也喜歡吃糖,說吃不到甜食的孩子太可憐。對於這種論調我也隻能妥協,每次都讓他買那些不含任何添加劑的純水果糖。
最重要的是,爸爸能和孩子更好、更瘋、更有創意地玩和鬧。爸爸帶孩子玩水,給流浪貓造房子,和孩子騎車比賽,玩遙控飛機和航模,和孩子玩搖滾,放學路上拐彎去吃冰激淩,孩子都是冰雪聰明的,他們當然能分辨:爸爸比媽媽更容易通融,而且爸爸很少嘮叨。
話說某天,童一小朋友站在門口,小手一伸,奶聲奶氣地說:“媽媽第一,妹妹第一。”他的背後站著那個大塊頭爸爸,爸爸一臉自豪地說:“看看,都是我努力教育的結果。”
童年小貼士
鼓勵老公單獨帶孩子,可以從半天、一天、一個周末開始。不要擔心孩子沒吃好,衣服沒穿對,鼻涕沒有及時擦,其實,這些小芝麻都不影響孩子的成長。
多創造“爸爸和孩子”的獨處時間,例如晚飯後一起玩鬧,一起讀書,爸爸送孩子去幼兒園等,允許他們有“不可以讓媽媽知道的小秘密”。
多表揚老公,多表揚孩子,尤其多表揚他們常常在一起,可以獎勵爸爸和孩子一起旅行。
當孩子特別黏媽媽,或者特別黏老人時,父母都應及時檢查,如果是爸爸陪孩子時間少了,就盡快糾正。
爸爸贏得孩子好感的小方法:多陪孩子玩兒,多聽孩子講話,多參與孩子的活動,多為孩子出謀劃策,多鍛煉孩子的勇敢獨立精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