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言(有點玄幻的開頭,但肯定是曆史類的)(1 / 3)

楊奇丟掉手中的一個破損的塑料瓶子,看了一眼著手中滿滿一塑料袋子的瓶子和一些廢鐵,黝黑的臉上露出了一絲笑容。從垃圾山上下來,把自己一天的成果輕輕的放在背後,好像那是價值連城的珍寶,生怕弄壞了它們。瘦弱的身體一顫一顫的離去。

楊奇是中國百萬拾荒大軍中的普通一員,也就是俗話說的撿破爛的。楊奇沒有父母,從小和爺爺相依為命。據爺爺說他是在垃圾堆裏發現楊奇的,那個時候的小楊奇還沒有滿月。一個不滿月的小家夥能夠在垃圾堆中活下來,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楊奇起這個名字,就是包含了這個意思。

楊奇的爺爺孤身一人,每天的生活來源就是這些巨大的垃圾堆。每天爺爺會在這些垃圾堆中小心翼翼的撿起每一件還有價值的東西。而後換取一些錢財,來維持這個小小的家庭。每次路上的行人看到一個年過半百的老人,背後背著一個小小的嬰兒,跛著右腿艱難的從路邊、垃圾桶中、草叢中撿起一個個塑料瓶子,都會報以同情的目光。有些好心人也會上前告訴老人,可以去政府領取最低保障金。每次遇上這些好心人的時候,爺爺都是報以微笑,而後緩慢而又堅定的搖頭不語。

少年時的楊奇曾經問過爺爺為什麼,每一次老人都會從床頭的枕頭下小心的拿出一個用紅布纏繞的包裹。小心的打開,露出裏麵被老人小心保護著的東西,一個印著黨徽的“本子”,用手輕輕的撫mo著上麵的黨徽,道:“爺爺是黨員,不能給國家增加負擔,而且現在爺爺不是能夠照顧自己嗎?那些機會還是留給群眾好了。”誰又能想到這樣一個老人,竟然是從百年戰爭中活著走過的一名黨員。

就為了一句誓言,一個老人可以每天從肮髒的垃圾堆中鑽進鑽出。在物欲橫流的今天,在一個木屋中一個老人依然懷著最樸素的思想,“不給國家增加負擔”,努力而艱辛的生活著。不知道那些一頓飯上萬元的高官,如果知道了這些他們會怎麼想,是羞愧,還是輕蔑的說出“傻瓜”這兩個字。

小楊奇那個時候什麼也不知道,但每次爺爺說出“不給國家增加負擔”的話時,小楊奇的心中就會莫名的激蕩不已。他會努力的拍著自己的小手,笑著看著自己的爺爺,同時喊道:“爺爺是最好的。”或許那個時候連他自己也不知道這個最好是什麼意思,但在他幼小的心靈中,“最好”是他能想到的對爺爺最好的讚揚詞了。

後來小楊奇長大了,理解了的時候,爺爺也走了。但爺爺的精神卻被楊奇繼承了下來,“不給國家增加負擔”一直是楊奇做事的觀念。

楊奇回到自己的木屋之中,也是爺爺唯一給楊奇留下的東西,讓楊奇有了一個可以避風擋雨的地方。

楊奇隨手把今天一天的成果放在門後,點燃了屋中唯一一個照明工具。一個五六十年代的煤油燈,弱小的火苗在木屋中舞動,木屋也開始由黑暗緩緩變亮。楊奇看著木屋中僅有的幾件家具,一張在垃圾場中撿來的桌子,一張由爺爺親手打造的床,和一個凳子。不由得思念起從前。

在以前每每爺爺坐在床上講故事的時候,楊奇就會搬著自己的小凳子坐在爺爺的麵前,雙手托著下巴,雙眼眨也不眨的看著爺爺。楊奇最喜歡聽的就是爺爺講當年他們當遊擊打鬼子的事,每當聽到鬼子被殺的時候,楊奇就會忍不住高興的喊出來。這個時侯,爺爺就會把楊奇抱到腿上,兩人一起大笑起來。

楊奇當時最喜歡的就是爺爺他們殺鬼子的事,當時人們對鬼子的恨,可以說是傾盡五湖四海也洗刷不盡。所以有些時候,在殺鬼子的時候,手段就有些“激烈”了。爺爺也是偶然一次說漏了嘴,卻一發不可收拾。每次楊奇都會纏著爺爺把那些事說的更加詳細,每一次爺爺看著楊奇興奮的通紅的小臉,就會摸著楊奇的頭,低聲道:“你不應該生在現在……”

小時候楊奇不知道爺爺的意思,現在的他依然不明白爺爺的意思。在楊奇的意思中根本沒有善惡的分別,從小到大楊奇心中自己要做的就是活下去,爺爺臨死前也隻給楊奇留下了一句話,“好好的活下去”。楊奇可以說是每天都是生活在生死線邊,運氣好可以保證兩三天的生活,不好的話就會是忍饑挨餓。

拾荒者之間,可不是小說家口中的相互扶持,他們之間的爭鬥更是殘酷,是真正的生死之爭。對於連電都沒有用過的楊奇,社會中那些電視、電腦和楊奇更是無緣。可以說楊奇從小到大的生活都是脫離社會的,就連爺爺在世的時候也是一樣。楊奇每日間的生活都是在木屋和垃圾場之間。所謂的善與惡,對於心中的隻有“活下去”這個念頭的楊奇來說,“那是什麼東西?”或許是最真實的寫照。也因此楊奇根本不知道自己小時候的表現在其他人的眼中是多麼的可怕。至於爺爺,從屍山血海中爬出來的人,對楊奇有的隻是惋惜,惋惜他生在太平之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