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懸羊頭賣狗肉
這句俗語的意思是用好的招牌欺騙人,實際上名實不符。將羊視為好的事物的代表,這與自古以來就形成的對羊肉作為食物的喜愛之情有關。不過,這句俗語最初是“懸牛首賣馬肉”。據《晏子·靈公好婦人》載,齊靈公喜歡宮女們穿著男人的衣服。孰料,齊國婦女紛紛仿效,皆穿起男人的服裝來。齊靈公下令禁止,卻不奏效。於是,晏子對靈公說:“君使服之於內,而禁之於外,猶懸牛首於門,而賣馬肉於內也。”意思是您讓宮內的女人穿男服,而禁止宮外的女人穿,就像將牛頭掛在門外,而實際上裏麵賣的是馬肉一樣,內外不一,誰能聽你的命令呢?後來“牛首”改為“羊頭”,“馬肉”改為“狗肉”。《續景德傳燈綠·曇華禪師》:“從此卸卻幹戈,隨分著衣吃飯,二十年來坐曲錄床,懸羊頭賣狗肉,知它有甚憑據?”
(六)十羊九牧
中國有著悠久的牧羊、養羊曆史,人們在長期的牧羊、養羊過程中,總結了不少好的養羊經驗,同時也得到了許多有關治家、治民的啟示。漢代的卜式是一位成功的養羊者,也是漢武帝朝中的台柱人物,他就曾說過:牧民如同牧羊,以時起居,惡者輒去,毋令敗群。古代官名中有“州牧”、“牧夫”等,就是希望一個好官能像一個好的牧人牧羊那樣治民。
“十羊九牧”正是人們從牧羊中得出的有關治民的成語,有兩層意思,一是指官吏太多,機構龐大,必然造成賦斂的繁多和沉重,給老百姓帶來災難。《隋書·楊尚希傳》雲:“竊見當今郡縣,信多於古……所謂民少官多,十羊九牧。”另外也指使令不一,使人無所適從。唐劉知幾《史通·忤時》:“楊令公(再思)則雲必須直詞,宗尚書(楚客)則雲宜多隱惡,十羊九牧,其令難行。一國三公,適從何在。”
(七)羊群和睦,狼不敢捉
“羊性好群”是羊在自然界繁衍生息過程中為求生存而長期形成的一條生存法則,這條法則對人也不無啟發,民間有許多這樣的俗諺,如“羊群和睦,狼不敢捉”、“綿羊一離群,就會被狼吃掉”、“羊頂角,狼得食”、“一隻山羊被狼吃掉,十隻山羊把狼嚇跑”、“狼最喜歡逮離群山羊”等,這些生動、質樸的俗語、諺語就是借羊告訴人們,團結起來,力量才能強大。
(八)羊落虎口與羊質虎皮
羊是一種溫馴、善良的動物,常常會成為虎、狼的美食。人們用羊與虎、狼的這種關係來比喻惡勢力的凶狠、殘暴,善良的被踐踏、欺淩。如羊落虎口、虎入(蕩)羊群、餓虎撲(擒)羊、羊入虎群等等。蒲鬆齡《聊齋誌異·邵九娘》:“竊意羊入虎群,狼藉已不堪矣。”民間還有諺曰:“羊皮蓋不住狼心腸”,意思是說狼披上善良的外衣,而其本性還是凶殘的。
善良與馴服在某種情況下就是怯弱、膽小的表現,因而有些成語、俗語、諺語中,羊則是作為怯弱的象征出現的。如:“山羊見了老虎皮——望而生畏。”而“羊質虎皮”的意思是羊雖然披上虎皮,表麵顯得很強壯,實際上本性仍是軟弱的,比喻徒有其表。漢揚雄《法言·吾子》中引《楊朱篇》曰:“羊質而虎皮,見草而悅,見豺而戰,忘其皮之虎也。”楊朱是春秋戰國時魏人,他的這番話是針對當時有人居孔子之室,著孔子之衣,卻沒有孔子之道德品質的現象而說的,意即虛有孔子之表,而無孔子之實。《三國誌·吳·王蕃傳》注引《吳僇》雲:“萬煆既為左丞相,蕃嘲煆曰:……或出自煖穀,羊質虎皮,虛受光赫之寵,跨三九之位。”
(九)羊踏菜園
三國魏邯鄲淳《笑林》載:“有人常食菜疏,忽食羊,夢五藏神曰:‘羊踏破菜園。’”這是古人講的一個笑話,今天聽起來仍然令人捧腹。後來人們用“羊踏菜園”來戲謔因得美食而致腹疾這樣的事。清韓廷錫《山中答孟韓妹書》:“二哥在山中已是長素,忽寄若幹肉至,得無羊踏菜園乎?然不欲虛妹一片至情,為妹一飽食,然後複素。”
(十)百年不過羊胛熟
《新唐書·回鶻傳下·骨利幹》中所記“骨利幹”是個奇特的地方:“骨利幹,處瀚海北……又北度海,則晝長夜短。日入烹羊胛,熟,東方已明,蓋近日出處也。”後來人們用“羊胛熟”形容時間短促。歐陽修《謝觀文王尚書惠西京牡丹》詩:“爾來不覺三十年,歲月才如羊胛熟。”宋陳造《書懷》:“百年羊胛熟,萬事虎頭癡。”“虎頭”是晉書法家顧瑯之的小名,晉人稱顧瑯之有才絕、畫絕、癡絕三絕。這兩句詩的意思是歲月如流,幾百年時間也不過是羊胛熟的工夫。幾百年後的今天,顧瑯之的三絕仍為人們所常常談起,好似剛發生的事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