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工作習慣:不良習慣(1 / 3)

很多人之所以碌碌無為,始終與成功無緣,就是因為他們身上帶著各種不良的工作習慣。這些習慣就像一堵玻璃牆,把他們與成功無情地隔開,讓他們隻能看到成功近在眼前,卻總是無法到達。你隻有仔細地檢查身上種種以前視而不見的壞習慣,重新定位自己的生活,才能開啟成功之門。

1.跳槽不要太隨便

招聘會上,一名男子在應聘某知名企業時,表現得十分自信。他擁有碩士學位,高級職稱,11年工作經驗。人事經理對這樣的高級人才非常感興趣,他溫和地詢問應聘者都做過什麼工作。該男子誌得意滿地開始了他的一連串介紹:1994年,我在廣州××公司擔任經理助理;1995年1月,我在上海××集團擔任業務經理;1995年11月,我在北京××廠擔任……隨著他的介紹,人事經理的眉頭越皺越緊。該男子毫無查覺,又總結性地說道:“我先後在13家單位擔任過不同的職務,所以對於企業各部門的工作,我都是比較熟悉的,而且——”“先生,”人事經理打斷了他的話,“雖然你的工作經驗豐富,但先後跳槽13家公司,這太讓人吃驚了。我們需要的是對公司絕對忠誠的員工,恐怕您不太適合在我們公司工作。而且說句實在話,您這樣頻繁跳槽,讓我對您的能力也不得不表示懷疑。”

這位先生雖然擁有很不錯的條件,但卻因為頻繁跳槽的習慣而遭到了拒絕。隨便跳槽確實不是什麼好習慣,從企業方麵講,會對你產生嚴重的信任危機;更糟糕的是,這種習慣會使你無法專注於自己的選擇,到頭來一事無成。

要想在事業上取得成功,就需要有堅定不移的耐力,因為專業知識、業務技能都需要時間來慢慢積累。而一個頻繁跳槽的人,就如同蜻蜓點水一樣,永遠隻能停留在工作的表麵上,何談成就人生的機會?

邵剛從地質大學畢業後分到一家甲級設計院,單位的技術力量雄厚,效益也不錯。他在這裏幹了7年,順利評上了工程師,還參加並主持了許多工程項目,成為本單位小有名氣的年輕專家,而且當時單位裏各專業的技術負責人都是些50多歲的人。隻要邵剛再耐心等兩年,評個副總還是沒問題的。但是年輕氣盛的他看不慣這種論資排輩的製度,心想“樹挪死,人挪活”,不顧單位領導的再三挽留,辭去了工作,去了一家外企當企劃。邵剛特別喜歡白領的工作氛圍,加上部門主管喜歡他的寫作風格,很快他就進入了工作角色。主管還不時地鼓勵他,隻要邵剛繼續這樣幹下去,提職加薪會很快的,最多5年的光景他就會成為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而2年後,就在邵剛要提職時,主管神不知鬼不覺地跳槽了。而新來的主管比邵剛還要年輕,並且不欣賞他寫的材料,經常要邵剛改好幾遍他才滿意。邵剛覺得主管為人苛刻,幹下去沒意思,於是他再次走人。

邵剛這次到了一家合資企業從事廣告策劃,剛開始這家企業效益不錯,但不久就因為金融危機的影響,業務量直線下降。邵剛吸取了第一次的教訓,沒有立即抽身而去,而是堅定地與公司同舟共濟,共渡難關,3年後他被提升為部門經理,可公司一直沒有走出困境,不久就倒閉了,提職成了泡影是小事,真要命的是邵剛還得另找生路。

後來,邵剛又跳了幾家單位做業務,業務本來就難做,再加上不少公司本來就是短期行為,邵剛始終沒有找到可以立足之地,一直苦苦掙紮著。有一天,邵剛順路來到了第一個工作單位,那裏變化很大,老一代早已全都退休了,各級領導和技術負責人大都是和他同年畢業的人,他們一般的也是院屬二級單位的副總,最不濟的那一個也是主任工程師。而邵剛卻到了36歲還無處生根,想到這裏,他的眼淚奪眶而出……

邵剛就像一個沒有耐心的挖井人,選定一個地方,挖了幾下,發現沒有井水流出就立刻轉向它處重新開始,在新的地方挖幾下也沒有水,於是他又換了個地方重新開始,就這樣一連換了好幾個地方,最終他也沒挖出一口能出水的井。生活中,像邵剛這樣的人還有不少,他們沒有個人發展的長遠規劃,這山望著那山高,結果一輩子為跳槽而跳槽,在職場上奔波勞碌,到頭來一無所獲。

事實上,任何一個公司的內涵和企業文化不是一個人在三五個月就能學得到的,無論是搞專業還是學管理,隻有去掉浮躁,踏實進取,潛心修煉,不斷學習,不斷積累,才能讓自己獲得更快的進步,並且讓自己在學習和進步中得到更多的快樂與收獲,用努力工作,傑出的業務成績贏得同事的尊重和老板的賞識,取得應有的報酬,從而成就自己的人生。如果你習慣於頻繁跳槽,總將精力分散在下一個“更好”的工作上,那你就會永遠兩手空空。所以,千萬要改正這種不良習慣,選定自己的發展方向後,就要踏實工作,憑著不斷的積累與開拓,你一定能登上事業的頂峰。

2.耍“小聰明”隻會耽誤了自己

張陽是一家大公司的高級職員,平時工作積極主動,表現很好,待人也熱情大方。但有一天,一個小小的動作卻使他的形象在同事眼中一落千丈。那一次是在會議室裏,當時好多人都等著開會,其中一位同事發現地板有些髒,便主動拖起地來。而張陽身體似乎有些不舒服,一直站在窗台邊往樓下看。突然,他走過來,一定要拿過那位同事手中的拖把。本來差不多已拖完了,不再需要他的幫忙。可張陽卻執意要求,那位同事隻好把拖把給了他。剛過半分鍾,總經理推門而入。張陽正拿著拖把勤勤懇懇、一絲不苟地拖著地。這一切似乎不言而喻了。從此,大家再看張陽時,頓覺他很虛偽,以前的良好形象被這一個小動作一掃而光。說來也巧,在參加會議的眾多職員中,有一個剛好是總經理的小舅子。結果不用說了,張陽以後再也沒被重用過。

張陽因為耍“小聰明”而被老板“冷凍”了起來,他為他的“聰明”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其實生活中還有很多張陽式的人,他們養成了在工作中投機取巧的習慣,認為隻要老板在身邊的時候表現出色就可以了,老板不在,又何必拚命呢?像這種“聰明人”隻能一時得利,他們的“聰明”遲早會害了他們自己。

馬昆在學校裏是一個很活躍的人,一直被朋友們十分看好。可是讓朋友們吃驚的是,都畢業幾年了,馬昆還是經常跑人才市場。而讓朋友們大跌眼鏡的是上學時默默無聞的孫亮,此時已經成為一家日化用品公司在華北地區的市場總監。

這是怎麼回事呢?讓我們先看看他們這幾年的工作經曆。

離開學校後,馬昆應聘做了一家賓館的大堂經理。由於愛耍些“小聰明”,所以剛開始挺受重用。可過不多久,他的那些“西洋鏡”就被一一拆穿,老板馬上就將他“冷凍”起來。無奈之下,馬昆隻好卷鋪蓋走人。

之後,馬昆又進了一家中德合資企業。德國人嚴謹實幹的作風當然又是馬昆不能“忍受”的。

馬昆後來又在新加坡人、日本人、美國人……的公司工作過。這幾年,馬昆的老板都可以組成一個“地球村”了,可馬昆卻還是在職場遊蕩。

孫亮則不同。大學畢業後他就進了這家日化公司的銷售部。之後,他勤奮工作,默默地積累工作經驗。他對行業渠道的熟悉程度使上司很是賞識,對公司產品更是了然於胸。他的才幹很快得到上司的肯定。當該公司華北地區市場總監的位子空缺後,公司總部就讓他頂了上去。

他們的經曆真像某位大學生所說的:“畢業以後,我們發現了彼此的不同,水底的魚浮到了水麵,水麵的魚沉到了水底。”

其實在我們的周圍,有很多人本身具有達到成功的才智,可是每次他們都是與成功失之交臂,於是覺得老天對他不公平,怨天尤人。其實他們有沒有認真地檢討過自己呢?總是不願意踏踏實實地去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總是期望很多,付出很少,內心裏不屑於去做他們心中的“一般的小事”,認為他們被大材小用。認為是小事,就開始耍起小聰明,投機取巧,得以蒙混過關。但是他們有沒有靜下心來想過:他能蒙得過一次、二次,能總是混過去嗎?一旦讓老板察覺,就會留下極壞的印象,建立一個好的印象需要長期的考察,而壞印象卻在一瞬之間。而且壞印象的改變是很難的,猶如一張白紙,整張白紙的白不如上麵一個墨點的黑給你留下的印象深。即使老板這一次原諒了你,但是老板以後就可能不再信任你,因為你的人格在他的心目中已經打了一個折扣。所以總有人覺得與成功無緣,總是怨天尤人,抱怨老板不識人才,隻把一些零碎小事交給他們,不給他們施展才華的機會。其實真正的原因不是老板不把機會給他們,而是他們自己把機會拒之門外。在老板的心中,他以往的投機取巧已經被打上不踏實、不可靠、不能委以重任的印記。在一個公司中,如果再也沒有機會從事重要業務,何以談將來?何以談前途?

投機取巧的習慣對你有百害而無一利,任何一個老板都不可能永遠被你的“小聰明”蒙騙住。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踏踏實實地工作才能成就你的事業。如果你不幸養成了投機取巧的習慣,那麼即使你學識再高、本領再大,也絕不會有出人頭地的一天。但如果你能一步一個腳印地工作,用心地做好每一件事,那麼你就可以把自己帶到明天的最佳位置。

3.成敗都在細節

A小姐和B小姐都是某知名企業的公關員,因為最近老總有計劃要裁員,A小姐和B小姐在工作上較起了勁。一段時間後,公司決定為一個即將啟動的項目舉辦個剪彩儀式,一切工作就都交給A小姐和B小姐負責,這也是對她們倆的一次變相的考驗。剪彩儀式上,兩人的表現都很精彩,不過最後老總還是在一個小細節上判定了兩人的勝負。那天的儀式,原定由5位市裏的領導剪彩。當5位領導被請上台後,老總發現台下還有一位相當級別的領導也來了,於是又把這位領導也請上台一同剪彩。A小姐急得眼淚差點掉下來:這可要出洋相了!關鍵時刻,B小姐卻從手袋裏又拿出一把剪刀遞上去。6位領導喜氣洋洋地剪完了彩,皆大歡喜。3天後,人事部下了一個通知:A小姐走人,B小姐升任公關經理。

A小姐和B小姐的成敗,就係在了一個小小的細節上。一個看似不起眼的細節,你把它處理好了,可能就會得到一份意外的驚喜。所以工作中,我們一定要注意培養細心謹慎的習慣,為未來的事業打基礎。

很早以前讀過一篇文章,一家大公司招聘總經理秘書,應聘者中佳麗如雲,不乏經驗豐富的人,但最後選中的那個女孩的外表卻不是應聘者中最出色的。原來放在考場門口地上的那把掃帚是主考官給應聘人出的第一道題,許多人都毫不猶豫地跨過掃帚,隻有她彎下腰把掃帚扶起來靠牆放好。因此,她被錄用了。

一個人的能力往往是通過一個又一個細節來展現的,所以關注細節的人,就比較容易獲得他人的良好印象,當然也就可以更順利地走向成功。

1990年,沙桐從北京廣播學院畢業了。作為播音係的學生,沙桐很幸運地被分到中央電視台實習,他真希望自己能留在中央電視台工作,然而這談何容易。到中央電視台實習的並不隻他一個人。

北京廣播學院到中央電視台相距20多公裏,每天早晨,沙桐5點多起床,6點多第一批離開學校。在趕著往城裏上班的人群中,他是其中一個。頂著星星最晚回去的,也是沙桐。

不久後,沙桐開始播體育新聞。

4月份的一天,錄了像,沙桐晚上8點多才回到學院。忽然,沙桐想起一個字:鎬。那個時候韓國下棋的小夥子李昌鎬還不是很有名。“鎬”有兩個讀音,一是“gǎo”一是“hào”。沙桐想,這個字有兩個讀音,就問師兄,這個字怎麼讀?師兄很果斷地說:“李昌鎬gǎo李昌鎬gǎo!”實習生就跟著來了,沙桐就念:“李昌鎬gǎo……”

回到學院,沙桐琢磨這事兒。買飯的時候,跟同學研究,同學說,應該念“hào”!沙桐說,我覺得也應該念“hào”!回到宿舍查字典,做地名的時候應該念“hào”,沒有注明做人名的時候應該念什麼。他還是拿不準,又給一個老師打電話,老師給了他一個明確的回答:“念‘h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