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寶寶家庭小藥箱
(1)內服藥,如退熱片和小兒用的消炎抗菌藥等。
(2)消化不好時可以服用酵母片或乳酶生。
(3)孩子感冒咽喉發炎時服用感冒衝劑和板藍根衝劑。
(4)新生兒至1周歲嬰兒的用藥量為成年人藥量的1/24~1/12.
(5)外用藥,如紅汞、碘酊、甲紫、酒精、清涼油、眼藥水等,酒精殺菌,紅汞可用於皮膚外傷,碘酒還可用於外傷引起的腫脹,塗用後可消腫消炎,甲紫有滅菌和收斂作用,對潰瘍、糜爛、流膿、流黃水的創麵很有效。如果孩子燙傷了可塗清涼油或獾油。
(6)夏季準備十滴水、人丹、藿香正氣丸等驅暑提神的藥品。
注意:紅汞與碘酊不能同時使用,以免引起汞中毒。
2.寶寶用藥的學問
寶寶生病時,父母因急於治病,四處求醫用藥,急切的心情溢於言表,於是用藥不當的現象屢有發生。以下是一些用藥誤區,在這裏提醒您注意。
(1)感冒時忌亂用抗生素:人們一般將抗生素類藥統稱為“消炎藥”,但是消炎藥不等於抗生素。寶寶感冒大多數都是病毒感染,抗生素對病毒根本不起作用。天氣變化大時,家長應給寶寶用些中草藥預防感冒。
(2)用藥時忌半途而廢:寶寶有炎症時,一些父母在用抗生素類藥時急於見到藥效,用一兩天不見效果立刻另換新藥。其實,這樣做隻能培養細菌的耐藥性,因為抗生素抑製細菌需要時間過程。
(3)發熱時忌亂用退熱藥:父母們為及時給寶寶退熱,常常幾種退熱藥一齊上。退熱藥吃得過多、間隔的時間太近,或不同名稱的同一類退熱藥重複使用都會給寶寶帶來危害。二次吃藥的間隔時間應在4~5小時。
(4)忌給寶寶用成人藥:寶寶各器官組織尚未發育完善,尤其是肝、腎及神經係統極易受到藥物的損害。因此,一些成年人用藥不宜給寶寶服用,如諾氟沙星、複方阿司匹林、複方新諾明等。
(5)煎湯藥時不宜多加水:湯藥性苦,寶寶一般不肯接受湯藥,因此藥量必須少而精。煎時少加水,煎藥時間略長一些,煎得濃稠量少,便於喂藥。
(6)服中藥時不宜濫放糖:中醫學講究藥與食同源,所有的食物均可按四氣五味來分類。紅糖性溫,可以祛寒;白糖性涼,可以敗火。服中藥時不可任意放糖。
(7)服西藥時忌用果汁:果汁含有的酸性物質能使藥物提前分解或使藥衣提前溶化,不利於胃腸的吸收。堿性藥品更不能用果汁送服,因為酸堿中和會使藥效大減。
(8)忌用茶水和牛奶服藥:茶葉含有咖啡因、茶堿、鞣酸、矽酸等,與藥中有效成分發生反應會使藥物失效或產生不良後果。牛奶中含蛋白質、脂肪酸較多,可在藥片周圍形成一層薄膜將藥物包裹起來,從而影響機體對藥物的吸收。
3.寶寶吃藥要準確計算用量
寶寶生病了,性急的媽媽常常會犯錯:給寶寶服藥時把握不準藥量,以成人劑量隨意估算,還有一些媽媽甚至認為,藥吃多一點兒,病會好得快一些。這些做法很危險,寶寶正處於生長發育階段,肝腎功能、中樞神經係統、內分泌係統尚未發育完善,對許多藥物極為敏感。這就要求媽媽了解小兒用藥的原則,給寶寶正確用藥。
原則1:謹慎選擇藥物品種。寶寶的藥應注意選擇,不可簡單地用成年人的藥品直接減量服用,最好選用小兒專用藥品。例如,在使用解熱鎮痛藥時,成年人用的索米痛片中的成分易使兒童出現再生障礙性貧血和紫癜;新生兒使用阿司匹林易在胃內形成黏膜糜爛;感冒通可能造成兒童血尿。12歲以下的小兒尤其要注意禁用或慎用的抗生素:四環素可引起牙釉質發育不良和牙齒著色變黃;諾氟沙星可引起負重骨關節組織的損傷、抑製骨骼生長;慶大黴素可致兒童永久性耳聾及腎髒損害;新生兒使用氯黴素和磺胺類可引起灰嬰綜合征和溶血。
原則2:聯合用藥要控製。由於藥物之間產生物理吸附或化學絡合作用形成配位化合物,聯合用藥不當時會影響藥物的療效,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亦隨之增高。例如,部分抗生素與鈣、鎂、鋁等無機鹽類抗酸藥或含鐵的抗貧血藥合用會生成配位化合物,影響藥物的吸收,降低抗菌效果;因而在服用抗生素期間應暫停服用鈣片等藥品。
寶寶用藥品種應盡量減少,能用一種藥物治療時就不用兩種或更多的藥,一般合用藥品種以不超過3~4種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