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著顏思齊在台灣建立起來的北港基地,劉明在台灣算是初步站住了腳。
比起顏思齊他有著更大、更野的心,為此,劉明就他的企劃案向劉陵口頭作了彙報。
在台灣除了雲林、嘉義一帶活動的顏思齊外,台南地區有荷蘭人,北方還有西班牙,廣大的中部地區有人口眾多的原住人,這些對手都非常強勁。
與顏思齊側重於海外貿易不同,劉明對於土地的熱情更高。由於劉明的挑釁行為,當地的原住民酋長多次派人與顏思齊交涉,但是顏思齊卻拖著,顏思齊態度其實也代表其他寨主共同的意思。若劉明與他們搶海上生意,那麼沒話說,明的、暗的也要想辦法將他趕出台灣,但是這夥人對土地的熱情更高,他們正是台灣所需要的幹部。
來台後不久劉明便迅速鋪開攤子,開始了大規模地囤田,同時對周邊的原住民進行洗劫,將俘獲的原住民變為奴隸。
劉明在平原地區的大規模活動直接威脅害到原住民的根本利益,平原地區是原住民重要的糧食產區,漢人的侵占直接威脅到他們部族的生存。
顏思齊來台來後雖然也開展了一係列的拓荒,但是他們拓荒的規模很小,而且這種拓荒也僅僅是為了滿足駐台人員最基本的糧食供應。正因為他的規模不大,顏思齊才能成功地通過談判解決了與原住民之間的土地糾紛。可是新來的這夥人不顧忌之前的協議,越界占地、掠人、奪物。由於顏思齊態度很曖mei,再加上劉明的行動的規模越來越大,原住民在向顏思齊發出最後的警告無果後,各部族開始集結人馬準備展開反擊。
對於這些土人的戰鬥力顏思齊清楚的很,他們武器簡陋、缺乏組織和訓練,打打伏擊,搞搞偷襲還行,但是真的要大規模的正麵衝突,他們的勝利的可能性不大。顏思齊也想看看這個新人在陸上有沒有挑大梁的能力。
對於控製台灣一角顏思齊並不滿足。在他的南方是荷蘭人,北港與荷蘭人的關係非常的微妙,他們既是合作者也是競爭對手。顏思齊派年青的鄭芝龍到荷蘭人的控製區,擔任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翻譯。鄭芝龍在日本時,便與荷蘭人打過許多次交道,非常了解荷蘭人底細。通過鄭芝龍外交努力,使得他們雖與荷蘭人共處一島上卻相安無事。相對強大的荷蘭人,這些土著明顯要弱的多。擴大北港殖民地的規模,必須要發展人口,人口增加了對土地和糧食的需求隨之增加,未來與當地土著部落的矛盾也會變的越來越激烈。顏思齊手下人的心思都在海上,所以他更需要有人站出來把開荒拓墾這事擔下來。
戰鬥迫在眉捷,顏思齊向劉明提供了一批武器,其中包括2門1磅炮和一些火器,當然這是一筆生意而不是什麼軍事援助,為此劉明需要支付一筆相當可觀的費用。
原住民的行動很多,他們組織了一支上萬人的大軍,而他們的對手隻有二千人。
顏思齊雖然不打算加入,但是也做好了戰鬥準備,萬一劉明被擊敗,那麼他就要登場上了。
劉明可是他新收的小弟啊!
所有人都打量著劉陵,那嬌弱的身體是如何拿起那把大劍的。
原住民的戰士中有男有女,他們簡單的排著一條散兵線。劉明則布了一個三角陣,他將最強悍的劉陵放在最前沿,而自己則處於陣形的中部。
當原住民的戰土發起進攻後,劉陵便與整個陣形完全脫離了開來。
麵對幾乎零防禦的原住民的戰士,劉陵手中的大劍如同死神的長鐮刀,沒有人可以阻止她接近敵方的“國王”。在劉陵的衝擊下原住民的部分變的混亂不堪,劉明手持著單刀帶著****弟兄小跑著向前突進。
原住民的酋長被劉陵抓住了,酋長那些忠誠的部族戰士試圖將“王”從女惡魔的解救出來,但是這種完全是徒勞的,原住民聯軍徹底崩潰了。
戰鬥從雙方布陣到正式交手,不過二個小時,原住民聯軍開始潰逃,劉明指揮著眾人抓俘虜。
這場戰鬥完全成為了劉陵一個人的表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