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加上戰爭,福建的百姓苦不堪言,劉明大旗一插,片刻就能招數萬百姓。
因流傳台灣富足,福建的百姓遠渡台灣躲避戰火。
流民是非常可怕的,孫仲平初始不過幾萬人馬,後來與流民結合,兵力暴漲到三十萬餘,流民通常跟著糧食走,哪裏有糧食他們就往哪裏跑。
對於百姓往台灣跑,官府方麵不但不加以阻止,反且采取鼓勵的態度。
福建與台中已經達成了停戰,雖然關於招撫正式回文還沒有下來,但是雙方在泉州已經開始進行接交的。泉州知府王猷獲釋後,待罪重新回泉州府主持工作。
泉州港外商船林立,李應這個大海盜將治理的井井有條,讓王猷頗為感慨。
實際管理這座城市的並不是李應,泉州中、下層官員基本都留任,重要的事務是由一個三十人組成議會商議解決,這個議會由泉州當地的鄉紳、商人組成。
李應並不過問他們如何管理,重要的民心穩定,市麵繁榮,沒有疫情。
王猷重新回到泉州,原泉州中層幹部、鄉紳代表紛紛出迎,商人的消息最靈通,據說朝廷已經將大肚招安,擬在台設立宣慰使司,包括李應在等一班人都有封賞,而從大肚方麵的表現看,這件事的可信度很高,大肚的軍馬已經陸續在同安、南安、惠安、安溪與明軍換防。
王猷到泉州後,大肚的軍馬撤至由泉州城外,明軍依照朱巡撫的將令進入泉州城。
雙方換防後,王猷暫時鬆了一口氣。比起明軍,台中李應顯得十分輕鬆,隔三差五就與知府王猷、與明軍將領聯絡感情。
比起這些台中軍馬,明軍更讓知府王猷頭痛。
千戶柏林上門希望王大人解決拖欠已達半年的糧餉問題。
王猷那有錢支付,泉州的府庫空空如野。
“府庫主要用賑災和支付欠款,這都是有賬可查的,為賑災我自己還貼進去不少錢。”李應將賬薄拿出來後對照一筆筆地細說給王猷聽。
李應將府庫裏的錢都花在賑災上,這是大大的實話。
看來錢的問題還得要王猷自己想辦法。
李應把攤子交給王猷,王猷挑著這負擔子,感覺沉甸甸的。
為了解決錢的問題,王猷一方麵向福州打報告申請財政撥款,另一方麵召集泉州的鄉紳商賈進行慈善募捐。王猷更與一天三會李應,雙方最終達成協議,台中以官方價格向泉州出售糧食。
聽聞泉州明軍糧餉不足,李應特命人送去糧食三千石,銀一千兩。
有了這些錢後,明軍內部官兵不滿的情緒暫時被壓了下去。
為此,王猷對李應的評價頗高,稱其有豪俠之風。
李應也是心中一陣暗笑。關於招撫之事二當家劉陵正在親自處理了,從南直隸方麵傳來的消息,此事已經基本談定。能不能招撫李應其實覺得無所謂,如果這次招撫依舊不成,他今日送出的糧餉,改日再搶回來不就得了。再者這一點錢對李應根本算不得了什麼,此舉也算是變相的賄賂,借此保證商船和移民船隻進出泉州港更加順利。
看著這些台中的大米,王猷感歎著台中的富庶。
李應在招募泉州百姓去台中,稱台灣沃土千裏,一年可種三季,一季可產糧數百萬石。
王猷根本不相信李應對外的宣傳,不過可以肯定台中的糧食產量頗高,不然糧食怎麼回源源不斷的進入於泉州港。
台中鎮不斷的向福建運糧是不假,但這些糧食並非都產自台灣。輸入福建的糧食中有四成來自於浙江,其中大部分來自溫州。劉明牢牢地控製著浙江至福建的海上糧道。
唯一能對劉明“糧霸”地位構成威脅的隻有鄭家的八閩商行。
鄭家的糧食主要來自粵東的潮、惠地區。
在福建倒買糧食那是非常賺錢的生意,福建有一千萬人口,加之福建境內戰禍、瘟疫等因素的影響,百姓對糧食的需求量增大,而福建的糧食供應主要經由海運入閩。
鄭芝龍搞的是進出口貿易,但是他絕對不會放過任何一個賺錢的機會。
尤其是看到台中大把大把賺錢哥幾個眼紅的不得了。
台中倒買糧食的優勢在於,他們擁有著百萬畝囤田。鄭芝龍在北港也在囤田,但是其產量無法滿足福建市場的需求。鄭家的糧食來自粵東的潮、惠,但是粵東卻是劉香的地盤。糧食的利潤頗高,但鄭氏卻要與劉氏共享,沒有劉氏的合作,鄭氏無法取得穩定的糧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