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中市麵出入最頻繁的外國人當屬日本人,德川家康奪取天下後,開始了鎖國政策,日本人想出國並不容易,但是,隻要有路子出國也不是大問題。
中、日貿易中小琉球的中山國一直充當著中間商,但是為了獲得更高的利潤,一些日本商人來到台灣直接與荷蘭、中國商人接觸。台中對於日本商人來是個不能不去的地方,台中的琉璃、糖、火柴、化妝品、香皂、絲襪深受日本人喜愛。
另外,日本商人喜歡在台中停留的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則是這裏的美食。
在日本可以同樣吃到如此美食的地方隻有一個——“平戶”。
居住在台中為劉明服務的日本有一、二千人,他們大部分都自九州,若不是幕府強製性規定,來台的日本人估計能翻一倍都不止。
這些日本人在台中鎮很本份。
這裏可是中國海盜大本營之一。
在台中鎮一個叫濱田彌兵衛日本船長得到了劉明的接見,濱田彌兵衛雖然隻是一個小小船長,但是他與日本政界的政要有著聯係。
日本人要從事海外交易必須獲得「禦朱印狀」,日本完成統一後,這些「禦朱印狀」都落到京都政界權貴的手中,可以說濱田彌兵衛就是這些權貴手下的跑腿。
劉明一直希望能進入日本內地,所以雙方來往頻繁。
“能得到您的接受我感到非常的榮幸。”
濱田彌兵衛長期來往返於日本與中國之間,此次達到台中後,得知這位台中的實權人物接受大明招安不久將榮升為台灣總督。另外,荷蘭人位於安平的熱蘭遮被這位台中的實權人物給圍了起來,所以他此行的目的,一是向劉明表示祝賀,二是看看有沒有需要幫忙了,濱田彌兵衛說起來也是一位熱心的反荷人士。
濱田彌兵衛與荷蘭人的之間的矛盾,隻不過是日本與荷蘭海外貿易糾紛中的一個縮影。
日本在台灣活動的曆史可以追溯到中國東南沿海倭亂之前,在那段時期台灣不曾出現過具有近代政府型態的織織,沒有海關,所以進出台灣的商船都無須向任何機關繳稅,隻要能應付得了海上的私人海商集團,來到台灣的船隻都是自由進出的。領有日本政府核發的「禦朱印狀」的日本商船,當然也不例外。荷蘭人進占台灣後,為了壟斷對中國的貿易,於1625年7月的時候對大員(今安平)輸出品課征10%的關稅,並禁止僑居日本的華人到大員經商,這引起日本商人強烈不滿,而濱田彌兵衛正是眾多日本商人中的一員。
從國際法的“先占”原則來看,在台灣實行統治權的荷蘭人,有權抽取關稅。但是,日本人卻極為不滿,他們辯稱,比比荷蘭人更早到台灣從事貿易,使之成為貿易地,日本在大員應有特殊權利,因此拒絕繳稅。
依“法”納稅是義務,你不盡義務就沒有權可享,荷蘭扣押日本購商船上的貨物。
這些受了氣的日本商船回到日本後立即去找官方,
領受「禦朱印狀」從事海上貿易受到日本官方保護,更何況他們的後台很硬。
日本官方向荷蘭駐平戶商館的人員發出警告,要求台灣的荷蘭當局允許日商自由貿易。
巴達維亞方唯恐此件紛爭會影響到他們在日本平戶商館的貿易,於是暫停課稅。
雖然問題得到了解決,但是雙方的商易關係依然十分緊張。
1626年,濱田彌兵衛正率商船來熱蘭遮進行貿易,這次他們帶來钜資準備購買10萬斤的中國生絲,以及鹿皮等其它商品。由於當時鄭芝龍的勢力在海上構成威脅,有一部份生絲無法運來台灣,日本的船長濱田彌兵衛向威特商量,希望借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兩艘船到中國沿海運生絲,但遭到荷方拒絕,濱田彌兵衛無法得到生絲,隻好滯留在台灣過冬,回國後,濱田彌兵衛受到責難,而他身後的大佬們均對荷蘭不滿。
日本與荷蘭的商業關係日漸緊張,巴達維亞的荷蘭當局擔心與日本的通商會受影響,決定派特使到日本向幕府溝通說明,於是由新任駐台總督彼得·努易茲擔任特使前往日本。濱田彌兵衛得知彼得·努易茲將赴日後立即行動了起行破壞了彼得的和談計劃,終使彼得這次到日本的和談完全失敗回到熱蘭遮。彼得認為此次赴日交涉失敗全係長崎代官末次平藏與濱田彌兵衛策動的結果,因而對其深感忿恨。
數月後,彼得·努易茲終於找到了報仇的機會,以濱田彌兵衛為船長的兩艘日本商船來到熱蘭遮,他的船上攜帶有大量的火yao、武器,荷蘭總督彼得·努易茲臨檢查獲,遂下令拘捕濱田彌兵衛,關了五、六天,出了惡氣後,被關押的濱田等日本人被釋放,武器等為被扣留。濱田彌兵衛感到自己武士的尊嚴蒙羞,回到日本後濱田彌兵衛不惜一切代價招募了四百餘人殺回了台灣,不過劉明已經先他一步將熱蘭遮包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