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批評前要緩解緊張情緒
批評的言語不同於讚美容易被人接受,因為它涉及一個人的心理、情緒、自尊心、思想狀態等諸多因素。所以,由於批評不當而招致對方怨恨的事例是很多的。
所以,在批評的過程中,使用富有哲理的故事、雙關語、形象的比喻等,以此緩解批評時的緊張情緒,啟發批評者思考,從而增進相互間的感情交流,使批評不但達到教育對方的目的,同時也營造出輕鬆愉快的氣氛。
(1)限定條件。
有位名作家應邀到某學校演講,時間安排在下午第一節課,這段時間是學生最愛打瞌睡的時候。他一上台,就聲明說:“在這悶熱的午後,要各位聽我這老頭兒說話,一定會想打瞌睡,我想沒關係,各位可以安心地睡。但是有兩個原則要遵守,一是姿勢要優雅,不可趴在桌上;二是不準打呼嚕,以免幹擾別人聽講。”語畢,全堂轟然大笑,瞌睡蟲一掃而空。
(2)請教式批評。
有個人在一處禁捕的水庫內網魚。遠處走來一位警察,捕魚者心想這下糟了。警察走近後,出乎意料,不僅沒有大聲訓斥,反而和氣地說:“先生,您在此洗網,下遊的河水豈不被汙染?”這情景令捕魚者十分感動,連忙誠懇地道歉。若是警察當初責罵他,那效果就不一樣了。
(3)啟發式批評。
啟發式批評是針對對方的錯誤而言。錯誤的改正還是要靠對方“良知”的覺醒和對錯誤的充分認識。所以,高明的批評者總是逐漸地“敲醒”對方,啟發對方做自我批評。
據某單位幾位老同誌反映,晚上住在機關宿舍樓上的青年同誌不注意保持安靜,老同誌在樓下睡不好。黨委書記和這些年輕人閑談時,講了一則笑話進行暗示:
有個老頭神經衰弱,稍有響動,就很難入睡。恰好樓上住了一個經常上晚班的小夥子。小夥子每天下班回家,雙腳一甩,將鞋子“噔噔”拋了出去,重重地落在地板上,每次都將好不容易才入睡的老頭驚醒。老頭提了意見。當晚小青年下班回來,又習慣地把腳一甩,將一隻鞋拋了出去,當他用腳要拋第二隻鞋時,突然記起老頭的話,於是輕輕地脫下第二隻鞋。第二天一早,老頭埋怨小夥子說:“你一次將兩隻鞋甩下,我還可以重新入睡,你留下一隻不甩,害得我等你甩第二隻鞋等了一夜。”
笑話說完,小青年們哄堂大笑之後,悟出了笑話的所指,以後就注意改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