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在中蘇大論戰中(3 / 3)

6.爆炸原子彈,總結大論戰

1964年10月16日,無論對中國人還是對蘇聯人民都是難忘的一天。因為這一天有兩條爆炸性的新聞,幾乎震驚了世界的每個角落。

新華社北京消息:中國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

塔斯社莫斯科消息:蘇共中央第一書記、部長會議主席赫魯曉夫被解除了黨內外一切職務。

這種偶然的巧合,使人們驚呆了,有人甚至懷疑這種巧合是出於中國領導人的特意安排,要不,兩件對世界局勢影響均重大的大事,怎麼會這樣帶有戲劇性地竟在同一天奇跡般地發生呢?對此,陳毅外長幽默地說:“克裏姆林宮圍牆那麼厚,我怎麼能知道它裏麵在發生什麼事呢?”

的確,他沒有說錯,這件事他事先不可能知道。其實,就連赫魯曉夫這位第一書記本人,對此也絲毫沒有察覺,事發之前他還安然無事一般在黑海岸邊的索契豪華別墅裏度假。這位靠做“秘密報告”起家的第一書記盡管風雲一時,但最終竟於不知不覺中落到如此下場。更有諷刺意味的是,就在這一天,他聽到了“中國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的消息,想必那一瞬間他會百感交集,驚異於曆史的巧合吧。

五年前,也就是1959年,蘇聯妄圖要中國在帝國主義核威脅麵前依附於它所建立的“核保護傘”,因而他片麵撕毀了幫助中國建立核工業提供技術援助的協定,試圖剝奪中國及其他國家建立自己核力量的權利。對於蘇聯的這一醜惡行徑,中國領導人相當氣憤,他們在1963年6月6日答複蘇聯政策的備忘錄中莊嚴宣布:“中國人民決不承認一個或幾個大國壟斷世界核力量,對別的國家任意發號施令的特權。”

1963年7月,赫魯曉夫同美英兩國簽署了《關於禁止在大氣、外層空間和水下進行核試驗的條約》,從而撈了一大筆政治資本。

周恩來對此十分惱火。他說:“這是為了保持兩個超級大國的核壟斷,不會有什麼裁軍,他們雙方都會繼續儲存大批核武器,但是他們企圖阻止別國擁有核技術……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也就是在這時候,赫魯曉夫對中國製造原子彈還是持鄙夷態度的。他說,中國距離獲得核武器的能力還有一段“很長很長”的時間,製造原子彈要有巨大的開支,到頭來中國會弄得連做褲子的錢都沒有。

赫魯曉夫萬萬沒想到,就在他下台之日,中國不用蘇聯提供的尖端技術和生產技術資料,憑著自己的力量,造出了震動世界的原子彈。這無異於給了他一記響亮的耳光。

10月17日那天,周恩來正式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擴大會議宣布了這一消息。他說中國是在“毛主席的正確政策指引下”,依靠自力更生,通過科學家的英勇奮鬥才取得這項突破的。雖然中國沒有為此顯得得意洋洋,大肆渲染,但中國的自豪和歡欣鼓舞的心情是顯而易見的。所有中國人都知道,一切來之不易一一當時中國沒有任何外援,有的隻是經濟封鎖和赫魯曉夫的“破壞”。中國最終有了自己的原子彈,為之奮鬥的科學工作者功不可沒,為之操勞的黨和國家領導亦功不可沒。

1962年1月5日,在招待首都科學工作者的宴會上,陳毅元帥代表中央和國務院作了“發憤圖強,向科學技術堡壘進攻”,的長篇報告。“和我們的宏偉目標比起來,我們的科學技術還是落後的。”陳毅號召科技工作者“為了我們子孫萬代的幸福,為了支持世界人民的革命鬥爭,我們一定要加速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作為分管科學技術方麵工作的國務院副總理,他當時對科學工作者寄予多少厚望啊!當一些科學工作者為研製原子彈付出了自己的汗水、心血乃至生命之後,勝利終於盼來了,中國終於擁有了自己的原子彈。身為外交部長的陳毅意識到這個消息將會使世界震動,使中國地位提高,使國際局勢顯著變化。

的確,就如周恩來說的那樣,“沒有一聲巨響,就沒有人會理睬我們。”毛澤東說得更直截了當:“放一個響屁比長篇大論更引人注意。”那麼,當那團蘑菇雲在戈壁上空騰起,當那聲巨響響徹雲霄時,世界要對中國刮目相看了。

喬治·蓬皮杜這樣寫道:“頃刻之間,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發生了變化。現在談到中國,人們都在議論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問題,要中國參加這個或那個國際會議的問題。美國不得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那一天也為期不遠了。”戴高樂則感歎一句:“終於發生了。”法國在1964年承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此後,世界各國紛紛派代表團來訪,因為中國展現了她的新實力。

盡管中國在公布“原子彈試驗成功”的消息的同時,就發表了嚴正的聲明:中國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中國的試驗也是為了全麵禁止和徹底銷毀核武器;盡管消息公布第二天,周總理就致電各國首腦,呼籲召開世界性會議“討論全麵禁止和徹底銷毀核武器問題,包括我們自己的核武器在內”,但世界各國還是異常關注中國在成為新的核大國後有什麼新的動向。

9月26日,法國《快報》周刊發表了陳毅同該刊記者儒勒·羅瓦的談話,標題引人注目:“原子彈沒有什麼了不起。”

儒勒·羅瓦稱陳毅是威猛和勇敢的化身,這位“繼葉挺之後任第四軍軍長,1949年在上海和南京獲得了驚人勝利的人物,以他的熱枕、直爽、淳樸和粗魯著名”,可是在中國剛剛爆炸了原子彈之後,“容易激動的陳毅表現出驚人的平靜”,在兩個多小時的談話中,他一反常態甚至沒有打算談論原子彈爆炸的問題。

直到最後,陳毅才將話題轉到儒勒·羅瓦關心的問題上一“就原子彈而論,我們同過去一樣,認為它沒有什麼了不起。”陳毅接著談了有關原子彈的三點看法:“第一,中國是根據七億人民希望和平建設社會主義的原則和世界人民利益來決定自己的對外政策,而不是根據有沒有核武器。第二,核武器是人製造的,不是核武器製造了人。人始終是第一位的,因此人類最終將能消滅核武器。第三,中國研製核武器是為了防禦,為了打破核壟斷,以便最後銷毀這些武器。我們將保證不首先使用核武器。”陳毅喝了一口茶,又說:“照我看來,任何人都不情願發動一場核大戰。我是不相信上帝的,但看來上帝已安排好了一切。因為原子武器既能殺傷敵人,也能殺傷使用原子武器的人自己。講到底,美國的億萬富翁恐怕比我們更加惜命呢。”

“中國革命不隻求解決自己問題,還要對別國人民有所貢獻。”陳毅1964年國慶前夕曾對在華外籍朋友和專家這樣說。這次講話之後還不到20天的時間裏,中國就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和美、蘇等核大國一樣,中國知道原子彈在瞬間夷山覆海的威力,但中國更切身體會到一國推行霸權對他國的危害,所以中國泰然向世界宣布:中國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中國不向無核國家使用核武器。這個嶄新的核大國帶給霸權主義者的是擔憂,帶給世界人民的卻是和平與希望。

儒勒·羅瓦在報道最後把陳毅比作一頭“不露鋒芒的獅子”,說“他是永恒的中國的一粒原子,是以毛澤東為首的七億中國人中普通的個人。”也許在外國人眼中,中國也是這樣的一頭獅子,它鋒芒不露,烈性不顯。

就在這頭獅子振鬃長嘯時,赫魯曉夫在一片責罵聲中被轟下台。他曾是蘇聯霸權主義最瘋狂的叫囂者與推動者,中國深受其害,然而“曆史最公正,判決終到來”,最後這富有戲劇性的一筆不能不讓陳毅發此感慨。陳毅對當時中蘇關係的思考是很深入的。

1962年1月5日,陳毅讀了《人民日報》上刊載的《馴鷹人》一文後,便聯想到破裂的中蘇關係,因而深有感觸。原文中介紹獵人馴鷹的方法與經驗,其訣竅在於使鷹處於半饑半飽狀態,過饑怕它癱軟無力,過飽則怕它遠走高飛,“鷹曾苦掙紮”,但就在這饑飽之間,“終於受養豢。”陳毅感道:“我於馴鷹事,竊願抒鄙見。若乃真雄鷹,展翅充霄漢。翱翔於太空,嬉遊於海甸。不戀投來食,安能受羈絆?慎勿墮掌握,獵人窮妙算。”

中國人曾經為此經曆了多少困難,隻有中國人自己知道;中國人曾經怎樣的揚眉吐氣,也隻有中國人自己知道——那是真正的翱翔太空、嬉遊海甸的雄鷹的感覺啊,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天如此高,海如此闊。“不戀投來食,安能受羈絆?”陳毅的這一句奇歎,正是中國人在多事之秋發出的時代強音。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