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盡心輔佐日內瓦(2 / 3)

關於印支問題的討論原比朝鮮問題複雜得多。印支三國人民的武裝抵抗使法國侵略者在此戰場上泥足深陷,它迫切想從印支脫身,而美國卻想趁機介人,形勢是複雜的。然而,會議初期5月7日的越南奠邊府大捷卻使形勢為之一變——法國政府如喪考妣,印支一方卻信心大增,印支問題有了取得協議的可能。經過多方努力,最後與會各國終於達成一項協議,保證了印支三國的獨立、領土完整和統一。對於中國代表團付出努力,越南勞動黨中央曾打電報給中共中央,對中國“在日內瓦的外交鬥爭中”給予越南的“全麵的幫助”,表示“誠摯的感謝。”

會議期間,周恩來經常在“華山大別墅”宴請各國代表團。除蘇聯外長莫洛托夫外,還宴請了英國外交大臣艾登,艾登請總理在當時印的菜單上簽名,留作珍貴的紀念。80年代初,艾登的遺孀訪華時,還特地帶來了那份菜單。被宴請的客人還有定居瑞士的世界著名電影明星卓別林夫婦。當時在席間,周總理、王炳南和卓別林談得非常熱鬧,卓別林特別喜歡中國的茅台酒,對中國菜的美味也大加稱讚。總理因而對王炳南挑選的兩位掌勺的大師傅也非常滿意,他稱讚道:“你們對日內瓦會議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作為著名的風景區,日內瓦有“世界公園”之美稱,參加會議的所有代表團都找機會去遊山玩水,惟有周恩來總理與眾不同,休息日也不見他出來遊玩。王炳南擔心總理的身體,便勸道:“總理,別太緊張了,出去散散步吧。”總理親切地說:“多做點工作吧,再說我們要考慮對外影響。我們這個代表團是受毛主席、黨中央的委托,第一次帶著全國人民的希望,為了爭取世界和平而來的,不是來遊玩的,不能那樣做。”每逢這時,王炳南對總理的感情總是又敬佩又憂慮,這種複雜的情感使他在工作中更加勤勤懇懇,盡心盡力。

3.牽線搭橋廣交朋友

日內瓦會議證明,任何國際爭端都是可通過協商討論得以解決的,這是我國在外交鬥爭中始終堅持的一個觀點,可以說,中美大使級會談的產生也是源於這樣的指導思想。

日內瓦會議,會上是鬥爭的場合,通常是各國代表讀自己的發言稿,發表官方的意見;會下則是互相溝通情況,促進了解,在某些問題上取得默契的渠道。通過這種方式,王炳南交遊甚廣的優勢便充分顯現出來了。在參加會議的各國代表團中,王炳南認識很多代表,如法國代表團副團長肖維爾,亞洲司長亞克魯,加拿大代表團的朗寧等,都是他的老朋友。隻要他認識的,他都一一介紹給總理,法國外長皮杜爾就是在這次會議上經王炳南介紹與總理認識的。這種會下私交朋友的方式比較靈活、隨意,很多內情往往是在酒吧間聊天時吐露出來的。

4.“意外收獲”打破中美僵局

會議初期,莫洛托夫告訴中國代表說,在私下交談時,美國代表團副團長、美國副國務卿史密斯流露出一種批評美國政府的看法,認為美對華的敵對政策是不現實的。如此重要的人物有如此觀點,在當時是頗受重視的。其時中美關係十分緊張,尖銳對立,存在於中美代表團之間的氣氛極不友好。美國國務卿杜勒斯甚至下令,不許美國代表團成員同中國代表團成員握手。但莫洛托夫提供的信息使中國代表團認識到,美國官員並非鐵板一塊。王炳南說:“隻要觀察敏銳,考慮仔細,就能抓住機會做工作。”

會議快要結束了,有一天,王炳南等人聚在酒吧間裏喝茶。這時,史密斯端著酒,走過來,主動找總理的翻譯浦壽昌攀談,這在兩個敵對的代表團之間是不尋常的。王炳南對史密斯這一舉動很重視,回去後向總理作了彙報。總理說:“好啊,既然史密斯願意而且敢於同我們接觸,那明天休息時,我也找他談談。”

第二天休息時,王炳南一直在觀察,尋找機會讓總理和史密斯直接交談。當他發現史密斯一個人走向櫃台去喝咖啡時,便趕緊把總理引到那裏去。史密斯這時左手拿著雪茄,看見總理向他走來並向他伸出手時,他急忙用右手去端咖啡,這樣就無法握手了。他笑容可掬地和總理打招呼,並客客氣氣地聊了一陣子。到會議結束的最後一天,又是休息時,總理正和別人聊天,史密斯微笑著主動湊上來同總理交談。他說:“會議即將結束,能夠在這裏與你認識,我感到非常榮幸和高興。你們在這次會議上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我們希望不管朝鮮也好,越南也好,都能恢複和平。”說完,他抓住總理的胳臂搖晃了幾下,笑眯眯地走開了。王炳南發現,聰明的史密斯不僅遵守了杜勒斯的紀律,同時又用搖胳臂的方式表達了他對總理的欽佩。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