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曲折的人生(1 / 3)

1.“談判老了周恩來,也老了我”

王炳南清晰地記得1946年4月28日,也就是中共中央代表團由重慶移至南京談判的前夕,在曾家岩五十號舉行的向文化界人士話別的茶會上,年僅48歲的周恩來感慨萬端地說:“重慶真是一個談判的城市。差不多十年了,我一直為團結商談而奔走渝、延之間。談判耗去了我現有生命的五分之一,我已經談老了。”

王炳南沒有想到,“已經談老了”這句話會成為他生命的寫照。“逝者如斯夫”。解放前,在周恩來身邊,長期與國民黨談判。建國後,他的外交生涯中有九年是在談判桌上度過的。一而再,再而三地談,直到1964年,他才奉調回國,出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副部長之職。這一次工作和職務的變遷,結束了他的談判生涯,使他肩上擔著更重的擔子。所以王炳南常說:“談判老了周恩來同誌,也老了我。”

2.三次婚姻,停職反省

誰曾料到,回國才剛兩年,“文化大革命”的風暴便席卷全國,王炳南隨即被停職反省。在那個黑白顛倒、人妖不分的年代裏,堂堂外交部副部長竟被關在北京六國飯店的地下室裏,失去了自由。

更大的曲折還在於他一生的三次婚姻。

1954年前,王炳南的第一位妻子是金發碧眼的王安娜。她從1931年起積極參加了反對法西斯主義的鬥爭,為此曾兩度被捕入獄,自1936年她隨王炳南來華後,就一直在中國生活了20年,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了寶貴的貢獻。王安娜熱愛中國,稱中國是“我的第二故鄉”。她和中共的一些主要領導人如毛澤東、周恩來、朱德、董必武、葉劍英、李克農、廖承誌、鄧穎超和一些社會知名人士如宋慶齡、何香凝、楊虎城、沈鈞儒、魯迅、茅盾以及在華的國際友人如斯諾、史沫特萊、馬海德、艾黎等都有密切交往。

1945年王炳南第一次見到毛主席。在他身邊的王安娜則這樣回憶說:“我第一次見到毛主席是在延安的一個劇場裏。毛澤東的座位離我不遠。他的前額很寬,顴骨並不顯露,嘴唇就像一彎新月,很女性化。他的臉部表情豐富,不住地變化。看他笑嘻嘻的,忽然之間又若有所思,很嚴肅地不知在說些什麼。”

後來,王安娜與毛主席如親如友地共話家常,他們談社會,談文學,談辣椒粉做調味品的菜的特色,談各種話題。

一次,當話題談到王安娜的兒子黎明是黑眼睛、黑頭發、皮膚都接近中國人的顏色時,毛澤東幽默地說:“這真有趣,你的同胞李德的太太是中國人,他們的孩子也是黑頭發、黑眼睛,膚色也和中國人一樣。一般說來,你們德國人總是以德國的強大而自豪,可是似乎怎麼也敵不過中國人,我們的人種好像比你們強呢?”1955年,王炳南的第一個妻子王安娜因與他誌向不合,便“好朋友似的”與他分手,返回德國定居。關於她和王炳南分手的原因她自己這樣寫道:

“或許,重新恢複夫婦關係確是沒有希望的了,那麼還是趁著我們之間還沒有發生更大的糾紛,像好朋友似的分手的好。不管怎樣,有一點我是清楚的,要是我仍是炳南的妻子,就必須依歸他的‘信念’,也就是說,必須加入共產黨。他多次指責我,說我太‘無政府主義’,說不管對黨有利還是不利,都把堅持己見看成是當然的權利!”幾年後,王炳南與在外交部辦公廳工作的張裕雲結為伉儷。

1967年8月的一天,天氣悶熱得令人透不過氣來,幾個造反派來到地下室,聲色俱厲地通知王炳南:“你的妻子張裕雲畏罪自殺了。”

這無異於晴天霹靂擊在王炳南身上!當他被帶到停屍房,看到遍體鱗傷被剃了“陰陽頭”的妻子時,他頓覺心如刀絞,天旋地轉,欲哭——卻已無淚。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