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事到麵前,須先論個是非,隨論個利害,知是非則不屑妄為,知利害則不敢妄為,行無不得矣。竊怪不審此而自陷於危亡者。
——姚舜牧《藥言》
白話
事情來臨,一定要先判斷其是正確還是錯誤,然後再權衡其中的利害關係,指導是非曲直則不屑於胡作非為,指導其中利害關係則不敢胡作非為。這樣的話行事就沒有不成功的。我私下為那些不明白這一點而導致敗亡的人幹到悲哀。
家訓史話
從前,有一個叫商於子的人,他家裏很貧窮。春天到了,家家都在爭奪農時,抓緊時間開犁耕田播種,盼望秋天獲得個好收成。商於子的左鄰右舍,有的用牛耕田,有的用馬耕田,最差的也用驢耕田。他也很想象鄰居那樣去耕地,好等到秋天有些收成,,可是他家沒有牛,也沒有馬、驢這些牲口,唯一的牲口就是家裏養的那頭肥豬。他決定用這頭大豬代替牛去耕田。可是大豬死活不肯上套,他費了好大力氣才把大豬套上,可是剛剛套上,大豬就掙脫了。他又千方百計想把豬套上,可是每次都是剛剛套上,就被大豬掙脫了。這樣反反複複,不知經過了多少次,整整一天都在家裏給豬上套,也沒有耕出一壟地。
商於子氣得坐在地頭上休息,大豬也累得躺在旁邊呼呼喘氣。這時候,有位寧毋先生帶領學生從他身旁經過。寧毋先生看見商於子垂頭喪氣的樣子,就問道:“先生,您為什麼這樣不高興?”
商於子指著豬回答說:“我想用豬代替牛耕田,誰知道這頭牲畜不聽使喚,套上去就掙脫了,害得我一整天也沒耕一壟田,能不讓人生氣嗎?”
寧毋先生就責備他說:“這便是你的不對了,耕田應當用牛,因為它力氣大,能拉犁起土,它的蹄子寬厚,不怕陷在爛泥裏。豬再大它也不如牛力氣大!並且它的蹄子窄小,一到泥裏就陷進去了,怎麼能耕地呢?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嗎?”商於子一聽,更加生氣了,扭過頭去,沒有回答。
寧毋先生繼續說:“《詩經》裏不是說過嗎,‘乃造其曹,執豕於牢’,這是告訴人們,應該把豬圈養起來,殺了可以當菜肴。這才是豬的用處,可是你現在讓豬代替牛耕田,不是把事情搞顛倒了嗎?我可憐你才告訴你,你反而生氣不搭理我,這是為什麼呢?”
商於子說:“你認為我搞顛倒了,我還認為你搞顛倒了呢。我難道不知道耕田必須用牛,就好像治理老百姓必須用賢人一樣嗎?用豬代替牛,雖耕不成田,害處卻也不大;但是,用壞人代替賢人治理老百姓,天下就會遭殃,害處極大。你為什麼不用責怪我的道理去責怪治理老百姓的人呢?”
古訓今鑒
人遇到突發之事,往往容易失去主張,一時頭腦發熱衝動行事,往往將事情辦砸。這都是沒有沉靜下來細細“審事”的結果。更多的時候,我們隻需換個角度冷靜去思考問題,往往才能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因為事物表麵呈現出來的東西大多不是真實的,隻有細細探究,冷靜思考,才有助於發現問題的症結,進而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