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人有居貧困時,不為鄉人所顧,及其榮達,則視鄉人如仇讎。殊不知鄉人不厚於我,我以為憾;我不厚於鄉人,鄉人他日亦獨不記耶?但於平時薄我者,勿與之厚,亦不必致怨。若其平時不與吾相識,苟我可以濟助之者,亦不可不為也。

——袁采《袁氏世範》

白話

有人在貧困的時候,沒有得到鄉裏人的照顧,等到他榮耀顯達以後,就把鄉裏人視作仇人。殊不知鄉裏人當初不厚待我,我感到怨恨,我不厚待裏人,鄉裏人他日難道就不記得了嗎?隻是對那些平時鄙薄我的人,不與他深交也不必怨恨他。對那些平時和我不相識的鄉裏人,如果我能周濟幫助他,也不能不這樣做。

家訓史話

秦末時期,韓信年輕之際,家貧,他又不務正業,常到別人家混吃喝,大家都厭惡他,韓信到城外釣魚,有一位漂母不忍見他挨餓,接連幾十天接濟他飯吃。韓信說:“我將來一定重重報答您。”

淮陰市中有個無賴欺侮韓信,說:“你雖然長得高大,又喜歡帶刀劍,但你內心怯懦。”並且當眾侮辱他說,“要是你不怕死,拿刀刺我,要是你怕死,從我胯下鑽過去。”韓信仔細打量他一番,俯身從他胯下鑽過。

後來韓信跟隨劉邦,在垓下消滅項羽後,被立為楚王。韓信不忘舊恩,找到漂母,贈予千金。又找到當年侮辱自己的年輕人,沒有殺他,而是封他做了楚中尉。表現了一種虛懷若穀,不念舊惡的王者風範。

古訓今鑒

世態炎涼,人情冷暖,自古莫不如此。對於人情世故,不必斤斤計較。睚眥必報,必然有失豁達大度的風度。寬容仁厚才會更加受人尊重。人投我以桃,我報之以李;人對我以冷顏,我會之以笑語;人背後潑我以流言蜚語,我複之以褒義誇讚。人盡管對我以薄,我均回之以後,此所謂“吃虧是福”也。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