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創富前,先診斷你的財務狀況(1 / 3)

不少人認為診斷自己財務狀況隻是有錢人的事,其實不然。如果你不清楚自己的財務狀況,很可能使自己陷入財務危機,也不會有多餘的錢來“生錢”,就無法真正達到財富的殿堂。

財務獨立與財務規劃是創富的基石

倘若你連財務都不能獨立,那麼你還提什麼創富?沒有一個穩固的經濟基礎,你又怎麼可能一步步實現自己的夢想,建立起自己的財富王國呢?

要想做個富人,你的一切就都要向富人看齊。而在富人的財商觀念裏,第一項就是財務要獨立。倘若你連財務都不能獨立,那麼你還提什麼創富?沒有一個穩固的經濟基礎,你又怎麼可能一步步實現自己的夢想,建立起自己的財富王國呢?

你的財務是否獨立,要弄清楚這樣幾個問題:

1.你是否能夠完全靠自己的收入養活自己?

2.你現在還有沒還清的負債嗎?

3.你的信用卡透支了嗎?

4.如果出現緊急情況,你自己能應付得了嗎?或者是否有應對措施?

5.你是否擁有一定量的穩定的投資收入?

有不少人,特別是年輕人,奢侈地享樂,過度消費的生活習慣讓他們每個月的錢都存不住。他們雖然表現上看起來光鮮亮麗,讓人羨慕,可是他們的生活是沒有資金保障的。沒有備用的錢,生活就潛藏著巨大風險。而要改變已經形成的消費習慣並不容易,所以,時間長了,“月光族”就靠刷信用卡,借貸度日,然後在發工資的時候,接著“光”下去。月複一月,年複一年,惡性循環。他們有時連自己都養不活,就更不會考慮投資理財的事了。即使裏麵有一條不符合,你都不能算是財務獨立,你的生活仍可能會因為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件而被搞得一團糟。

相反,你能控製自己的消費欲,在工作上踏實努力,能靠自己的收入來養活自己;身上也沒有負債,也從不透支信用卡;為了應付緊急突發事件,你為自己買了相應的保險或者留存了備用的存款;同時,學習各種財經知識,合理分配投資產品,手頭還有一定量穩定的投資收入。那麼恭喜你,你的財務已經達到了基本獨立。

無論你的財務有沒有獨立,良好的財務規劃也是很有必要的。許多人對財務規劃沒有一點概念。他們總認為,財務規劃不就是管理自己的財產嗎?有什麼需要計劃的啊?再說計劃是死的,事物是發展變化的,製訂好了計劃也可能會因為各種變動而執行不了,根本沒必要花費心力。

其實不然,財務規劃就好比在與錢作戰一樣,要步步為營,穩紮穩打,每一份財富都要良好地把握住。就如同你做人生規劃一樣,可能會有很多突如其來的因素打亂你的生活,但你不能就不去規劃了。所以在開戰前,一份財務規劃是必不可少的。

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我們中的大多數都是普通人,做事情很少有前瞻性,如果隻看眼前的變化,很可能會隨波逐流,容易被其他人所影響,從而沒有辦法積累自己的財富。

其次,擁有了財務規劃,你才能有具體的財務目標,才有更加努力爭取的方向。

再次,擁有一個財務規劃,你才能知道自己花了多少錢,擁有多少錢,還能支配多少錢;才能根據不同的情況對自己的財產進行檢查和重組。

最後,擁有一個良好的財務計劃,將為你以後的理財和投資做下最好的鋪墊,也可以讓你的財產管理更理性,更具有長遠性。

財務計劃不過需要你花費一些時間和幾張紙,可是它能給你帶來你想要的財富,怎樣算都是劃算的。隻要你一天一天留心,慢慢地按照你的計劃進行,就沒什麼目標不能實現。

所以,在創富前,財務獨立與財務規劃都是不容忽視的。他們都是必需品,而不是可選品。

清理造成資產流失的漏洞

資產流失很多時候都不顯山露水,但隻要稍一放鬆就可能造成資產的流失,要不斷地強化財務規劃與管理意識才能成功積累到財富。

看到“資產流失”這幾個字眼,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國有資產的流失。其實,在生活中,隻要稍不小心,我們的個人資產也會不知不覺地流失。高財商者懂得清理造成資產流失的漏洞,守住自己的財富!

個人或家庭資產流失的主要領域是以下幾個方麵。

1.豪華住宅背上沉重負擔

很多人可能都有這樣的經曆:你在自己的小屋裏向外眺望城市中叢林般的華廈,然後發出一聲感歎:怎麼沒有一間房子是我的?其實,買房子的人大部分也是在貸款,豪華住宅的背後,有的家庭不但投入了全部積蓄,而且還背上了債務,大部分家底都變成了鋼筋水泥的不動產,導致家庭缺少投資的本錢或是錯失投資時機。

2.股市縮水幾千億

中國股市十二年的發展成績斐然,較保守的估計,中國股市的實際參與者至少應在2500萬戶左右,涉及近億人群,這其中不乏數量龐大的新興的中產階級。但是從2001年下半年以來中國股市陷入了長達一年半的下跌和疲軟狀態,到目前為止根據這十二年來的相關統計,股市中共投入資金約為23000億元 換成了股票的資金 ,因為股價下跌、繳納各種稅費等,如今的證券市場的流通市值隻剩下了13000億~14000億元。也就是說十二年來股市黑洞共吞噬了近萬億的資金,如果排除其他背景的資金損失,那麼中國普通老百姓家庭的資產在股市上至少流失了數千億元。

3.儲蓄流失增值機會

儲蓄本來是中國人保值增值最普及的手段,怎麼會成為中國家庭資產流失的主要領域呢?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麵:

(1)“過度”儲蓄

善於儲蓄是美德,但是一旦“過度”也將誤入歧途。做個簡單的測算,中國人的8萬億儲蓄存款,如果相對於同期的國債之間1%左右的利息差,考慮到存款的利息稅和國債的免稅因素,那麼中國人放棄了每年資本增值800億左右的潛在獲利機會,其實對大多數人來說防止這類流失的方法很簡單,隻需要將銀行儲蓄轉為同期的各類債券就行了。目前不僅有交易所市場還有銀行櫃台市場都可以很方便地完成這類交易,而且流動性也很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