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7章 登基稱帝(1 / 2)

秋陽高照,方景城在一個秋日裏,搬師回朝。

京中的人隱約知道,城王爺造反了,而且還知道,城王爺這個反還造成功了,那座富麗堂皇的皇宮裏坐著的皇帝已經隻是一個廢人,他沒有了權勢,朝中官員寧可聽胡膏的號令,也不再接受皇令,這些天以來,京中大小的事不再過問方伯言,而是直接請示胡膏,他每天坐在龍椅上,一日蒼老過一日,消瘦過一日,卻無人理會,就連照料他的小太監也敢給冷眼,日子過得比之後宮裏的廢妃也不如。

這一天方景城回朝之時,胡膏率文武百官在城門處迎接,將真正的皇帝方伯言拋諸腦後,胡膏的胸腔處升起豪邁之感,當年他決意跟著城王爺,赴湯蹈火,無所畏懼,是一件多麼明智的事情,不是因為今日榮華富貴唾手可得,而是因為,隻有城王爺,才擔得起他胡家的一片忠心,擔得起這天下重任。

胡膏站在百官之首,卻悄然退了一步,隱隱與他的父親胡萊並立,他很清楚,他能有今日,是他的父親一路點拔提醒,那位已年至花甲,胡子斑白的老人,有著豐國最不屈的傲骨,最堅貞的忠心,他忠於天下百姓,隻是不忠於朝庭而已。

他偏安一隅韜光養晦多年,渾濁的眼睛裏卻寫滿了智慧,這位充滿了儒生氣的胡老大人,他有著最長遠的目光,最識人的眼神,他敢為了城王爺攔聖旨,敢為了天下背叛朝庭,敢為天下先,認下的那位少卿小將,是天底下最傳奇的女子,可以書寫一筆紅顏戰書,不輸男兒半分。

人群中還有一個許久不見的故人,一生都未能踏進京中半步的顏顯貞也在,胡膏早些日子將他接了來,這位大功臣,在這樣的時刻不該缺席,商洛是他一點點拿下來的,沒有他,方景城不能在舊祈縱橫開闔,勇往直前,沒有他,也拿不下豐國半壁江山而不起狼煙,他可以為了這天下舍棄上自己的女婿,可以分裂豐國,可以鞠躬盡瘁,隻圖豐國百姓無恙。

這位老大人與胡萊站在一處,他理應受到這樣崇高的待遇。

站在胡萊老大人另一側的人,是來自很遠很遠地方的另一位老友,他叫欒二千,今日他換上了豐國的朝服,衣服很合身,他咂巴著嘴,偶爾睨一眼旁邊這個比他更無恥滑頭的胡老大人,也會望著在萬丈金光中慢慢走來的少將軍,或許現在不該再叫他少將軍,應該叫一聲城王爺,他想著啊,這城王爺當真厲害,不僅對舊祈下得去狠手,對自己豐國也絲毫不手軟,說反就反,說幹就幹。

而他作為舊祈的賣國叛臣,背了不少的罵名,不過他也懶得在意,夏夜的肚子大了起來,欒二千覺得,自己的娃喜歡自己就成,管他人做甚?

那位姑奶奶不就是這樣一個人,任由天下罵加身,她從不抬眉看,說她是禍水紅顏也好,白發妖後也罷,她救過舊祈萬萬人,這是史官都不能草率一筆帶過的鐵血事實,世間再無哪個女子有她那等豪氣,敢偷來整個祈國,欒二千輸在她手裏,輸是心服口服,半點多話也無。

這四位風姿各異的大人站在一處時,是一道極妙的風景,或許都長得不是潘安之貌,也不是真正的大好人,甚至有這樣或那樣的毛病,比如欒二千愛美人又怕死還愛哭,見人就跪著抱大腿這毛病,怎麼也上不得台麵,但他們都是真正的好臣子,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便是:天下為先。

所謂忠臣與奸臣,哪裏有一把標準的尺子擺在那裏供人衡量?

不在泥濘裏染得一身汙,怎麼把清白留給後人,留給世人?

至於史書言官所記,用欒二千的一句話來形容便是:誰他媽在乎?

這四位風格各異但心誌一樣的大人之後,再才是豐國的其他官員,他們便是低眉順眼,恭敬有加,誰也不敢對這四位蓋世功臣的地位有所指點,也不敢抬頭看看那位造了反歸來的王爺是何等榮光,他們是最懂為官之道人的,順勢而為,因利趨之,才是他們的作風。

方景城走到城門前,胡膏領人下跪:“恭迎王爺回朝。”

“免禮。”方景城麵上無甚表情,隻是望向那四位臣子時,眼中稍有些暖色。

“轎輦已備下,請王爺上轎。”胡膏側身稍讓,身後一駕龍輦。

方景城眉眼一抬,跳下馬來,走到後麵,將傅問漁從轎子裏抱過來,一起坐入龍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