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城破、中國軍人仍在抵抗(十六)(2 / 2)

珞珈山別墅內,各路將領雲集,直到蔣介石出現,紛雜不休的議論聲才終於停了下來,唯有收音機內的炮火聲仍不止息。

相比較日本電台內傳來的南京戰況,蔣介石更加關心的卻是其他國家發表的時評,對於中國軍人勇猛抵抗的情況,褒獎聲猶如雪片一般紛至遝來,蔣介石忍不住重重擊掌,高呼一聲道:“打得痛快!如若我軍士兵均勇猛如此,南京必在!”

自虹橋機場事件以來,蔣介石已經很少表現出如此之狂喜,上海一仗本就是打給外國人所看,蔣介石不惜因上海外交使團的建議,下達“不得進攻”之手令,卻不想因吳福線、錫澄線的失守,導致南京防守問題過早被推向眾人視線,剛從上海戰場上撤下的部隊未能得到修整便慌忙上陣,導致了南京一戰節節敗退,蔣介石的大發脾氣已經成了家常便飯。

當初在決定南京防守的問題上,蔣介石雖稱南京一戰受矚於國際觀瞻,南京既為國之都城又有孫總理陵墓所在,守城自然是必要的,但論及實力,南京難守易攻,推出個唐生智也僅敢保證“臨危不亂、臨難不苟”,南京的失守早在意料之中。

現如今,常因政局影響戰局的蔣介石得知國軍士兵在日本陸軍南京入城式上大挫日軍銳氣,更有外國時政評論大加褒獎,其在世界政治局麵上為蔣介石打響了極其響亮的一槍。

“打得好!”蔣介石讚歎不絕道:“無論如何,必須查出這支部隊所屬何處!無論如何,都要保住這支隊伍!”

話音未落,電台中傳來的一聲炮響,令所有人都隨著電台一同沉默下來,入耳所聞,唯有無線電內刺耳的雜音。

南京中華門外,第十獨立戰車大隊隊長金田浩二親自坐進了戰車裏。

作為輕型裝甲戰車,九五式戰車的最大優點是機動性能較強,然而防護性卻不堪一擊,即便是主要部位的裝甲厚度也僅僅隻有十二毫米,隻能在輕型武器麵前耀武揚威。

至於其火力性能更是令人堪憂,主要攻擊武器為一門九四式三十七毫米坦克炮,彈藥基數為一百二十發,據數據稱可在三百米設計範圍內穿透四十五毫米鋼裝甲,但實際效果也隻有進行實際操作的戰場人員心裏清楚。而其輔助武器為兩挺仿捷克造九七式七點七毫米重機槍,一挺為前機槍,另一挺為炮塔後機槍。

在九五式戰車狹窄的戰鬥室裏,金田浩二和駕駛員、機槍手以及炮塔、火炮和彈藥擠在一起,即便戰車兩側已經鼓起了滑稽的“大包”,對於機車內的空間狹窄問題仍舊隻是杯水車薪,金田浩二連轉身都覺得吃力,即便身為車長,可他既要負責指揮全車作戰,又要裝填炮彈、打炮,還要負責炮塔後機槍。

這讓金田浩二絲毫感覺不到榮譽感和優越感,恰恰相反,他的心情非常糟糕。

尤其是將視線從瞭望口中探出去後,金田浩二發現自己僅能看到日軍士兵大批倒下鮮血四濺的情景。

鮮血,仿佛就在眼前揮灑,漫天的血珠洋洋灑灑,半空中,揚起了血霧染成的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