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回 傷人命嚴正交涉 關天培添建炮台(2 / 2)

不料事有湊巧,隔不多時,香港地方發生一件英人殘殺中國鄉民林維喜案件,當由主務監督義律辦理,判決主犯罰金一千兩,以作撫恤,並處監禁二年之罪。群情不服。中國官吏也以為處罪太輕,由粵督鄧廷楨專折奏明皇上。旋奉諭旨,著他合同欽差大臣,嚴正交涉。鄧督即和林公商定辦法,會銜布告,表示反對,並斷絕香港、澳門、廣東等處的英人食物。凡英人雇用之司賬、通事、大司務、西崽等,限三日內一律自動辭歇,否則拘案法辦。並傳諭中西餐館及茶食店、點心店、水果店,概不準與英人交易。

義律本則與林公夙仇未解,他就一麵飛稟英政府,請派軍船來華,保護商人;一麵提出抗議書,親往九龍官署抗議。等侯六七小時,不曾見著中國官吏,義律大怒,回去發出布告,竟欲以武力對付。幸經他國商人勸阻。林公得悉義律態度強硬,諒必恃有武力作後盾,即與鄧督商議,一麵向義律提出要求,速將殺死林維喜的凶首交出,並限在黃埔的夷船,於三日內一律退出;一麵擴充武備,於虎門外排下炮位,預料戰機迫在眉睫,修築炮台,不容稍緩。當即會同提督關天培乘坐兵船,至虎門察看形勢。

原來鄧督早知英國早晚用武力對付,虎門設立炮台早經奏準,派委妥員雇工安設,此時剛正竣工。那虎門口為粵海口路咽喉,為夷船來粵必經之地,當下林公船抵虎門,同關提督並立船頭,手提望遠鏡,四麵了望,隻見重重門戶,險要天成,自伶仃大洋過龍穴而北,有兩山斜聳,東邊叫沙角,西邊叫大角,欲入內洋,必從兩山中間經過,此為第一重門戶;進口約七裏,又有一山,屹立中央,名叫橫檔,前麵有一巨石,名叫飯蘿排,再前進有一小山,名叫下橫檔。海道至此,分為兩支,右麵一支多暗沙,左麵一支以武山為岸,武山俗稱南山,山前水勢極深,為夷船出入必由之路,此為第二重門戶;由橫檔前進五裏,便是大虎山,靠西為小虎山,再西則為獅子洋,便是由黃埔到省的要路,此為第三重門戶;以外山島雜出,港口紛歧,皆夷船出入的要津。當由關天培指明:\"橫檔、南山兩處,本有炮台,建自康熙五十六年,形勢稍狹;嘉慶五年,於沙角添築炮台一座,至二十年又於南山炮台的西北,添築鎮遠炮台一座,各安炮位四十座;嗣後大虎山、大角山各添設炮台一座。兄弟自十四年冬到粵,驅逐夷人律勞卑出口之後,與前任盧製軍商議,因大角、沙角兩炮台,中間隔開海麵一千數百丈,兩邊炮火均難得力,隻可作為了望之用。惟南山、鎮遠、橫檔等三處炮台,形如品字,中隔水麵,隻有三百多丈,炮大可期得力。所惜南山炮台地勢過高,炮子容易冒過船頂,牆垛亦嫌單薄,當時即同盧前督會折奏準,將各炮台重行修建合用,添置七八千斤大炮,分別安配,並於橫檔背麵山麓,及對麵蘆灣山腳,續添永安、築固兩炮台,安炮三四十門不等,這是此間炮台的沿革。\"林公問道:\"現在新添設的,又在哪裏?可曾竣工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