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亥,遼主自春州駐東川。
丁醜,高麗遣使貢於遼。
壬午,遼主幸五坊閱鷹鶻。
遼以翰林都林牙蕭罕嘉努兼修國史,仍詔諭之曰:“文章之職,國之光華,非才不用。以卿文學,為時大儒,是用授卿以翰林之職。朕之起居,悉以實錄。”自是日見親信,罕嘉努知無不言,雖諧謔不忘規諷。
甲午安化蠻寇宜、融州。
三月,戊戌朔,宰臣王隨罷為彰信節度使、同平章事,陳堯佐罷為淮康節度使、同平章事、判鄭州,韓億罷為戶部侍郎,石中立罷為戶部侍郎、資政殿學士。
初,呂夷簡罷,密薦隨與堯佐二人為相,其意引援非才,居己下者用之,覬它日帝或見思而複相己。及隨與堯佐、億、中立等議政,數忿爭於中書。隨尋屬疾在告,詔五日一朝,日赴中書視事,而堯佐複年高,事多不舉,時有“中書翻為養病坊”之語。會災異仍見,琦論隨等疏凡十上,堯佐亦先自援漢故事求策免,於是四人者俱罷。
以判河南府張士遜為門下侍郎兼兵部尚書、平章事,戶部侍郎、同知樞密院事章得象以本官平章事,同知樞密院事王鬷、權知開封府李若穀並參知政事,權三司使王博文、知永興軍陳執中並同知樞密院事。
初,韓琦數言執政非才,帝未即聽。琦又言曰:“豈陛下擇輔弼未得其人故邪?若杜衍、宋道輔、胥偃、宋郊、範仲淹,眾以為忠正之臣,可備進擢。不然,嚐所用者王曾、呂夷簡、蔡齊、宋綬,亦人所屬望,何不圖任也?”帝惟聽琦罷王隨等,更命士遜及得象為相。士遜猶以東宮舊恩,或言又夷簡密薦之。得象入謝,帝謂曰:“往者太後臨朝,群臣邪正,朕皆默識;惟卿清忠無所附,且未嚐有幹請,今日用卿,由此也。”
以知應天府夏辣為三司使,知製誥宋郊為翰林學士。帝初欲用郊同知樞密院事,中書言故事無自知製誥除執政者,乃先召入翰林。左右知帝遇郊厚,行且大任矣。學士李淑害其龐,欲以奇中之,言於帝曰:“宋,受命之號也。郊,交也。合姓名言之為不祥。”帝弗為意。它日,以諭郊,因改名癢。
遼主幸皇太弟重元行帳。
己亥,發邵、澧、潭三州駐泊兵討安化蠻。
壬寅,遼主如蒲河澱。
辛亥,夏國遣使貢於遼。
甲寅,禦崇政殿,試禮部奏名進士,乙卯,試諸科。丙辰,試特奏名。旋賜進士、諸科及第、出身七百二十四人,其特奏名被恩賜者又九百八十四人。瓊林宴,初賜《大學篇》。
先是,帝以開封所解鎖廳進士陳博古等,嘲謗籍籍,密詔博古及韓億子孫四人並兩家門下士範鎮試卷皆勿考。鎮,成都眉山人。考官奏鎮靜實有文,非附兩家之勢而得者,乃聽考而降其等級。鎮,禮部奏名為第一。故事,禮部第一人賜第,未有第二甲者,雖近下猶申之,吳育、歐陽修殿庭唱第過三人,亦抗聲自陳。鎮獨默然,至第七十九人,乃出拜,退就列,無一言,眾以是稱之。禮部第一人在第二甲自鎮始。初。薛奎知益州,還朝,與鎮俱。或問奎入蜀所得,奎曰:“得一偉人,當以文學名世也。”
遼主錄囚。
夏,四月,庚午,詔:“天下毋得連用真宗皇帝籓邸舊名。”
癸酉,給事中、同知樞密事王博文卒。始,博文為三司使,言於帝曰:“臣且死,不得複望兩府之門。”因泣下。帝憐之。後數日,與陳執中並命。位樞密凡三十六日。訃至,趣駕臨奠,贈吏部侍郎。博文以吏事進,政務平恕,嚐語諸子曰:“吾平生決罪,至流刑,未嚐不陰擇善水土處。汝曹誌之。”然治曹汭獄,希莊獻旨,縱羅崇勳傅致其罪,議者少之。
乙亥,以權禦史中丞張觀同知樞密院事。
帝初諭中書,候兩府闕官則用宋庠。及王博文卒,中書以庠名進,帝曰:“觀,先朝狀元,合先用。”蓋譖者之說已行也。
賜河南府嵩陽書院田十頃。
己卯,遼主獵白馬堝。甲申,射兔新澱井,旋獵於金山。
壬辰,除宜、融州夏稅。
乙未,詔:“自今試舉人,非國子監見行經書,毋得出題。”從翰林侍讀學士李淑請也。
五月,乙巳,錄囚。
六月,乙亥,遼主禦清涼殿試進士,賜邢彭年以下五十五人第。
戊寅,罷天下舉念書童子。
帝留意農事,每以水旱為憂。甲申,詔天下諸州每旬上雨雪狀,著為令。
戊子,權知司天少監楊惟德等言:“來歲己卯閏十二月,則庚辰歲正月朔日當食,請移閏於庚辰歲,則日食在前正月之晦。”帝曰:“閏所以正天時而授民事,其可曲避乎?”不許。
秋,七月,甲辰,遼主錄囚。
己巳,準布部長朝於遼。
戊申,遼主如黑嶺。
癸醜,賜襄州學田五頃。
丙辰,群臣表上尊號曰寶元體天法道欽文聰武聖神英睿孝德,帝不許。群臣五上表,帝謂宰相張士遜曰:“唐穆宗雲:‘強我懿號,不若使我為有道之君;加我虛尊,不若處我於無過之地。’朕每愛斯言。”士遜請不已,乃詔削“英睿”二字而受之。
右司諫韓琦言:“李照所造樂不合古法,今親祀南郊,不可以薦,請複用太常舊樂。”詔宋綬、晏殊同兩製詳定以聞。綬等言“新樂比舊樂下三律,眾論以為無所考據,願如琦請。”詔從之。
壬戌,禦崇政殿,策試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著作佐郎信都田況、大理評事張方平、茂才異等丹陽邵亢。況所對入第四等,方平四等次,亢與宰相張士遜連姻,報罷。
癸亥,策試武舉人。八月,丙寅,試武舉人騎射。
丁卯,複置淮南、江、浙、荊湖製置發運使。
鎮國軍節度使、駙馬都尉李遵勖屬疾,奏請納祿,援唐韋嗣立故事求山林號,詔不許。
遵勖昷藉力學,王旦器之。天聖末,嚐奏事殿中,帝起更衣,莊獻屏左右問:“比來外人有何言?”遵勖唯唯。太後固問,遵勖曰:“臣無它聞,但議者謂天子既冠,太後宜還政。”太後曰:“我非戀此,帝年少,內侍多,尚恐未能製之耳。”遵勖尋卒,贈中書令,諡和文。
九月,乙未,出左藏庫錦綺綾羅一百萬,下陝西路市糴軍儲。
丁未,遼主駐平澱。
己酉,鄜延路鈐轄司言:“趙元昊從父山遇遣人來約降。”詔勿受。初,元昊悉會諸豪,刺臂血和酒置髑髏中,共飲之,約先攻鹿阝延,自靖德、塞門、赤城路三道並入;酋豪有諫者,輒殺之。山遇數止元昊,不聽,畏誅,遂挈妻子來降,時已被詔,知延州郭勸與鈐轄河陽李渭遣山遇還,山遇不可,即命監押韓周執山遇等送元昊,集騎射而殺之。時元昊自稱烏珠已數年矣。元昊既殺山遇,遂謀僭號。
丁巳,進封齊國永壽保聖夫人許氏為魏國夫人。
冬,十月,甲子朔,遼主度遼河,旋駐白馬澱。
丙寅,詔戒百官朋黨。初,呂夷簡逐範仲淹等,既逾年,夷簡亦罷相,由是朋黨之論興。士大夫為仲淹言者不已,於是內降答刂子曰:“向貶範仲淹,蓋以密請建立皇太弟姪,非但詆毀大臣。今中外臣僚屢有稱薦仲淹者,事涉朋黨,宜戒諭之。”故複下此詔。
參知政事李若穀建言:“近歲風俗惡薄,專以朋黨汙善良。蓋君子小人各有類,今一以朋黨目之,恐正臣無以自立。”帝然其言。
鹽鐵副使、工部郎中司馬池、歲滿當遷,中書進名,帝曰:“是固辭諫官者。”遂命為天章閣待製,知河中府。
辛未,以左千牛衛將軍宗實為左領軍衛將軍。
壬申,遼錄囚。
甲戌,趙元昊築壇受冊,僭號大夏始文英武興法建禮仁孝皇帝,改大慶二年為天授禮法延祚元年。追諡其祖繼遷曰神武皇帝,廟號太祖;父德明曰光聖皇帝,廟號太宗。遣使奉表以僭號來告。
十一月,甲辰,詔廣西路鈐轄司趣宜、融州進兵討安化蠻。初,官軍與蠻戰,為蠻所敗,鈐轄張懷誌等六人皆死。帝命洛苑使馮伸己知桂州兼廣西鈐轄。伸己道江陵,未至,於是遣中使諭伸己速行。伸己日夜疾馳至宜州,繕器甲,訓隊伍,募民發丁壯,轉糧餉,由三路以進。伸己臨軍,單騎出陳,語酋豪曰:“朝廷撫汝曹甚厚,何乃自取滅亡!汝聽我言則生,不然,無噍類矣!”眾蠻仰泣羅拜,曰:“不圖今日複見馮公也!”先是大中祥符末及天聖間,伸己嚐再知宜州,蠻頗服其威信,故雲。明日,蠻渠頂投兵械萬計,率眾降軍門,廣西遂安。伸己,拯從子也。
乙巳,詔:“宜、融州民嚐從軍役者,免今夏稅,運糧者免其半。”
戊申,朝享景靈宮。己酉,享太廟、奉慈廟。庚戌,祀天地於圜丘,大赦,改元。百官上尊號。
戊午,鄆州言資政殿大學士、左仆射王曾卒。輟視朝二日,贈侍中,諡文正。曾姿質端厚,眉目如刻畫,入朝,進止有常處。平居寡言,自奉廉約,人莫幹以私。前後輔政十年,其所進退士,人莫有知者。範仲淹嚐以問曾,曾曰:“夫執政者恩欲歸己,怨使誰當?”仲淹服其言。先是有大星墜其寢,左右驚白之,曾曰:“後一月當知。”及期,曾果卒。皇祐中,帝為篆其墓碑曰:“旌賢之碑”,後又改其鄉曰旌賢。大臣碑得賜篆自曾始。
十二月,癸亥朔,封宰臣張士遜為郢國公。加恩百官。
甲子,京師地震。
遼召善擊鞠者數十人於東京,令與近臣角勝,遼主臨觀之。己巳,以皇太弟重元判北南院樞密使事,北府宰相薩巴仍兼知東京留守事。命宰臣張儉守司空,宰臣韓紹芳加侍中,以特裏袞耶律瑪陸為北院宣徽使,以耶律喜遜為南府宰相。
鄜延路都鈐轄司言趙元昊反。辛未,徙環慶路副部署劉平為鄜延路副都部署。癸酉,命三司使夏辣為奉寧節度使、知永興軍,知河南府範雍為振武節度使、知延州。
甲戌,召龍圖閣直學士、知兗州孔道輔為禦史中丞。
詔:“陝西、河東沿邊舊與元昊界互市處,皆禁絕之。”
丁醜,詔:“有能捕元昊所遣刺探事者,賞錢十萬。”
乙酉,詔:“三司歲給嘉勒斯賚綾絹千匹、片茶千斤、散茶千五百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