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教育和學習的重要性(1)(2 / 2)

《左傳·隱公三年》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春秋初年,衛莊公非常寵愛自己的小兒子州籲。州籲“有寵而好兵”,飛揚跋扈,任意妄為。雖然也有大臣規勸莊公要注意對兒子的教育,不要一味放縱,否則後果會很嚴重。但是莊公並沒有采納,依舊任其胡作非為。莊公去世後,太子完(就是衛桓公)即位。第二年果然發生了州籲殺害衛桓公自立的事件。起因隻是州籲過於驕奢,衛桓公就訓斥了他一頓,結果州籲就逃出衛國,聯合從鄭國逃出來的公孫滑,集合衛國的逃亡者回國殺了衛桓公,自立為君。州籲驕橫好兵,鬧得國內怨聲載道。鄰近的諸侯聯合起來討伐州籲,把他消滅了。莊公的溺愛反而使州籲落得身首異處的下場。

這個故事從反麵告訴了我們教育的作用。那麼什麼樣的教育才是有效、正確的呢?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要使一個人形成係統而健康的人生態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因此“教之道”就要“貴以專”。所謂“專一”應該包含橫向和縱向兩層意思,這就要求我們一方麵要將學習作為一生的目標和追求,“活到老,學到老”,不要半途而廢;另一方麵還要專心致誌,學一樣成一樣,不要淺嚐輒止。

我國先人很早就明白“活到老,學到老”的道理。師曠是我國古代著名的音樂家。他天生雙目失明,故自稱盲臣,又稱瞑臣,以“師曠之聰”聞名於後世。除了在音樂方麵造詣非凡,他還是位傑出政治活動家和博古通今的學者,時人稱其“多聞”。西漢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劉向所著的《說苑》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將這段話翻譯成現代文就是:一天,師曠正為晉平公演奏,忽然聽到晉平公歎氣道:“我現在已經七十多歲了,有很多東西我還不知道,可再想學也太遲了吧!”師曠不以為然笑道:“那您就趕緊點蠟燭啊。”晉平公有些生氣了:“哪有身為臣子而取笑君主的呢?”師曠趕緊解釋:“臣下怎敢取笑大王?我聽說,少年時好學,如同初升的太陽一樣精力充沛;壯年時好學,如同中午的陽光,還很強烈;老年時好學,那便是在夜間點起蠟燭小心前行。盡管燭光微弱,但總比摸黑強吧。”平公一聽,連連點頭稱讚:“說得好。”

古人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人類幾千年積累下來的知識文化,豈是短短幾十年就可以學得完的呢?難怪莊子也有“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的感歎。古人尚且如此,何況我們現代人呢?現代社會是信息化社會,瞬息萬變,我們麵對的時代變化速度是空前的。人們要適應變化的世界,就要有終身學習的態度。據統計,當今世界90%的知識是近三十年產生的,知識半衰期隻有五至七年。而且,人的能力就像電池一樣,會隨著時間和使用而逐漸流失。因此,人們需要不斷“充電”。比爾·蓋茨就講過一句話:在21世紀,人們比的不是學習,而是學習的速度。在現今的企業環境裏,沒有打不破的鐵飯碗。你的工作在今天可能不可或缺,可是這並不意味著明天這個職位仍然有存在的必要,所以我們必須不斷學習來防患於未然。

在曆史上,可以找到很多故事來說明專心致誌的重要性。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在很小的時候就顯示出他在繪畫方麵超人的才華。後來,在母親的教育下,唐伯虎拜師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專門學習繪畫。天賦很高的他很快就掌握了繪畫技藝,得到老師沈周的稱讚。唐伯虎也漸漸地產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裏。一次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結果唐伯虎發現自己手下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終於明白學無止境的道理,從此潛心學畫,終成一代名家。

“專一”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很難,它需要人一生的堅持和付出。在學習的過程中,一時的鬆懈很可能就會使我們所有的努力付之東流。

昔孟母,擇鄰處。

子不學,斷機杼。

注釋

昔:過去、以前。

孟母:孟子的母親。

擇:選擇。

子:兒子,這裏說的是孟子。

機杼:織布機上用來穿針引線的梭子。

戰國時,孟子的母親為了讓孟子有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曾三次搬家。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割斷紡織機的布匹來教育兒子。

心解

孟母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