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九齡,能溫席。
孝於親,所當執。
注釋
香:東漢人黃香。
齡:年齡、歲。
溫:溫暖。
親:父母。
執:堅持始終,身體力行。
東漢人黃香,九歲時就知道孝順父親,在寒冬之日用自己的身體替父親暖被窩。這是每個孝敬父母的人都應該實行和效仿的。
心解
孝敬長輩
這四句以東漢黃香的事跡為例,告訴我們要孝順父母。元代人郭居敬,曾將曆史上二十四位孝子的感人故事編輯了一本書,就是《二十四孝》,“黃香扇枕”就是其中的一個故事。黃香是東漢江夏人,即三國時期東吳人,《後漢書》中有他的傳記。據史書記載,黃香九歲的時候就失去了母親。在服孝期間,他“思慕憔悴”,得到鄉裏人的稱讚。後來黃香與父親相依為命。因家境貧寒,買不起鋪褥,也用不起奴仆。到了夏天,黃香就用扇子扇風,並驅趕蚊蟲,使父親能夠涼爽地休息。除此之外,到了冬天,睡覺前他就用自己的身體把寒冷的被窩暖熱,好讓父親很好地休息。黃香一方麵非常孝順父母,一方麵又努力學習。在很小的時候,他就廣泛閱讀儒家經典,精心鑽研道德學術,而且寫的文章也很棒,他的《九宮賦》、《天子冠頌》等流傳甚廣。時人稱之為“天下無雙,江夏黃香”。更為可貴的是,黃香還將這種情懷推己及人。在為官期間,他愛民如子,大公無私,實心實意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
《三字經》將“孝”作為孩子接受教育的首要內容。孝是中華民族優良的文化傳統,我國自古就有“百善孝為先”的說法。《史記》中說:“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嚐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嚐不呼父母也。”父母是我們的生命之源,是人生的啟蒙老師,是天下最疼愛自己的人。倘若沒有父母的撫養,自己能從一棵幼苗成長為參天大樹嗎?怎麼做才能算得上是“孝”呢?孔子認為“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三年無改父之道”;孟子強調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儒家經典《孝經》倡導的“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等等。《孝經》“孝之終也”的後麵還有這樣一句話:“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可見古時孝的觀念不隻孝順父母而已,孝和忠是聯係在一起的。明朝就有一個“忠孝雙全”的故事:
明朝湖南道川守將沈至緒有一個獨生女兒,名叫沈雲英。她自小聰明好學,跟父親學得一身好武藝。因其父率兵迎異軍死在戰場上,當時沈雲英才十七歲,她登上高處大聲呼喊:“我雖然是一個小女子,為完成父親守城的遺誌,我要決一死戰。希望全體軍民保衛家鄉。”大家深受感動,發誓要奪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圍,取得了勝利。戰後,沈雲英找到父親的屍體,大聲痛哭,全體軍民都穿上孝服,參加了葬禮。朝廷下令追封沈至緒為副總兵,並任命沈雲英為遊擊將軍,繼續守衛道州府。後來人們為她建了一座忠孝雙全的紀念祠。還有詩頌曰:異軍攻城圍義兵,娥眉汗馬賊遂平;父仇國難兩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提倡孝道的一個最真實和普遍的原因就是: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同時,提倡孝道在當今社會還具有非常大的現實意義。今日中國社會的家庭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城市家庭中“四二一”結構越來越普遍。獨生子女處於眾星捧月的中心,習慣了隻想獲得,不思付出的生活。提倡孝道正可以家庭為切入點,提高孩子的愛心和責任感。另外,我國進入老齡社會,社會保障體係亟須完善,各種各樣的問題越來越突出。老年人能否安度晚年成為社會安定的重要因素。
孝順父母的一個基本的心態就是感恩。父母的養育之恩是每個人都難以完全報答的。如果將這份感恩加以升華,就需要我們變小愛為大愛,推己及人,回饋社會。孔子在《禮運大同篇》中這樣描繪他心中的理想社會:“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我們都明白“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的道理,在“5·12汶川大地震”中,我們國人表現出了空前的愛心。錢、物、血漿、勞動……源源不斷地湧向災區,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顆感恩的心。2008年中央電視台“感動中國”人物評選將特別獎授予全體中國人,正是對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最高褒獎。評委會在頒獎時這樣說:“2008年的中國經曆了太多悲愴和喜悅,在抗擊暴風雪、抗震救災、舉辦奧運會、‘神七’航天員太空漫步等事件中,中國人用堅韌、勇敢、智慧向世界展示了令人震撼的民族力量。”相信這些蘊含著巨大力量的話語會激勵每一位國人用愛心的火焰溫暖祖國的每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