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做個有心的“懶”家長(2 / 2)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提出: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其實,要想使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穩,更健康,為人父母者不妨“懶”一點。當然這個“懶”,應該在“有心”的基礎上。

父母不可能為孩子“服務”一生,學“懶”點,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應讓他們自己做;該自己做而不會做的事,家長可以袖手旁“教”,但決不能代勞。做個有心的“懶”家長,就是要讓孩子將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做好,不讓孩子產生“我不做的事情,父母都會替我做好”的想法。不要因為怕孩子會吃苦就一味地遷就他們,一味地包辦代替。小時吃點苦,長大了就能更多地嚐到甜。

看看下麵這個被兒子肖斌稱為“懶媽媽”的“懶”家長是怎樣教育孩子的:

肖斌小學二三年級時,媽媽就開始教他洗小衣物。一開始,小肖斌不會,媽媽就坐在旁邊教他換水、漂洗。

四五年級了,媽媽開始讓肖斌拖地板。看著肖斌將地板都拖幹淨,臉頰上掛著晶瑩的汗珠,媽媽雖然心疼,但卻並不表現出來,隻是說:“兒子,你今天拖的地板,比媽媽拖的都幹淨。”

肖斌六年級時,媽媽開始讓他洗自己的衣服。開始幾次,肖斌說累,還抱怨媽媽:“爸爸都那麼大人了,你還幫爸爸洗,怎麼不幫我洗?”媽媽說:“你都12歲了,很快就讀寄宿中學了。媽媽提前讓你具備生活自理的能力,到時候你才能得心應手呀!至於爸爸,你奶奶說他上小學五年級的時候就能幫全家人洗衣服了!嗬嗬,男子漢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就這樣,在媽媽的引導下肖斌養成了自理的好習慣。上寄宿中學後,他一切應付自如。

孩子不可能一輩子生活在父母的保護中,過度的保護或一再地跟在背後收拾爛攤子,隻會縱容孩子重複犯同樣的錯誤而不自知。與其嗬護孩子一路平安順利,倒不如培養他麵對挫折的勇氣,訓練他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生活自理的孩子,將來才能成為一個獨立的人。父母應該以耐心和愛心教導孩子,依照孩子的能力,適當地給孩子一些機會,讓他動手做;做得好則給以鼓勵。初期指導時雖很麻煩、費時,但等孩子純熟後,他就可能成為你的小幫手。

寫給父母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不要總是牽著孩子的手走路,而是還要讓他獨立行走。”家長要適當放手,該“懶”則“懶”,要“懶”出水平,“懶”出孩子的良好習慣,“懶”出孩子的能力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