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你的孩子可以成為樂天派(1 / 1)

生活中經常發現,有的孩子雖然隻有七八歲,但神情很憂鬱,怕生人、怕說話、怕做錯事。在學校,熱鬧的地方找不到他的身影;在家裏,他們也很少與父母家人說話,總喜歡縮在自己的小房間裏。在此要提醒家長,這類孩子長大之後極有可能成為一個悲觀主義者。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孩子樂觀的性格是可以培養的。早期誘發理論認為,人的性格是在後天的環境中逐步形成的,樂觀的性格可以通過實踐逐步培養,悲觀的性格也可以在實踐中逐步被改塑。也就是說,隻要用心,每個人,每個孩子都可以成為樂天派。

一天,爸爸在花園裏認真地割草,而小女兒凱特在旁邊又唱又跳,還不時把爸爸割下的草拋向天空。爸爸對女兒的行為很不耐煩,於是斥責了女兒一頓。凱特難過地走開了,可不久她又回到花園裏,一本正經地對爸爸說:“爸爸,我能跟你談談嗎?”

“當然!”爸爸回答說。

“爸爸,你還記得我五歲生日嗎?我從三歲到五歲一直都很悲觀,每天都要說這個不好那個不好。當我長到五歲時,我決定不再抱怨了,這是我從來沒做過的最困難的決定。不過我發現,當我不再抱怨和哭泣的時候,我變得積極快樂了。你也可以不再那樣經常鬱悶嗎?”

爸爸立刻意識到,自己剛才對女兒的態度可能傷害了女兒。凱特好像明白了爸爸的意思,說:“爸爸,你剛才的話是讓我很傷心,但我隻傷心了一小會兒,因為我已經趕走了悲觀,我現在是一個快樂的女孩。爸爸,你也能趕走心頭的悲觀嗎?”

“好的,親愛的孩子!你能,爸爸當然也能。爸爸保證,以後不再用消極的態度對待你,爸爸相信換一種積極的生活方式會活得更快樂。”

即便是天性樂觀的人也不可能事事如意,永遠快樂,但有一點卻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隻要你想,你就可以趕走悲觀,你就可以變得樂觀快樂。父母要相信,也要讓孩子相信,這樣孩子才會有應對困難的準備,才會保持樂觀的心態。

那麼,父母應該怎樣才能幫孩子趕走悲觀呢?

1.父母要以身作則

家長應該對人生、生活、挫折等要有正確的觀念、承受心理及應對良策;即使麵臨極大的困難,也不要在孩子麵前出現一副唉聲歎氣、無能為力的樣子。如果事情直接關係到孩子,需要孩子一起來麵對困難,父母也應給孩子一種克服困難的信念。父母不僅要盡量在孩子麵前表現出樂觀,營造快樂的氣氛。重要的是要真正擁有一顆樂觀的心,父母樂觀處事的態度是孩子最好的教科書。

2.幫助孩子學會正確地進行自我分析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自我意識越來越強,自我分析能力也就隨之產生。但是,孩子年齡畢竟還小,自我分析能力弱,不能獲得正確的結論。有了一點成績,就沾沾自喜;遇到一點困難,又會垂頭喪氣。沾沾自喜一多,容易產生高傲的性格;垂頭喪氣一多,又會養成悲觀的性格。

3.指導孩子從樂觀性格認同中重塑自己的性格

所謂“認同”,是指認定自己和某一對象具有或可以具有相同特征的心理過程。性格認同,就是認定自己和某人性格一樣,經過努力可以實現。爸爸媽媽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給孩子講述先進人物、英雄人物、優秀學生的故事,可以講述孩子身邊的優秀中小學生的故事,還可以將孩子和具有樂觀性格的孩子組織在一起,學習、讀書、畫畫、彈琴等,激發孩子向樂觀性格認同,達到改塑性格的目的。

4.讓孩子在有意義的活動中感受快樂

快樂的最重要的來源是成就或創造的成果以及完成了有意義的活動,快樂就會隨著完成某種成就的努力而產生。小學階段的孩子能獨立做好一件事情,能幫助別人完成一件事情,他體驗著的都是真正的快樂,孩子得到這種快樂的同時,也體驗到了力量和信心,有助於自我的肯定。父母要讓孩子積極參加有意義的活動,讓孩子從實踐中獲得信心,獲得對他人寬容和忍耐的力量。

快樂是一種基本的情緒,人本性中就有快樂的成分。家長要盡量給孩子一個自由自在活動的空間,同時,要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讓興趣帶動孩子快樂起來。孩子能感知到更多的快樂,人慢慢就會變得自信、樂觀。

寫給父母

當孩子陷入痛苦或憂慮之中時,父母應當幫助他找到擺脫的方法,如采取聽音樂、閱讀、騎自行車或與朋友交談等方法,讓孩子從失望中振作起來,盡快恢複愉快的心情。另外,父母要適當限製孩子的物質占有欲,心理學家調查發現,家庭收入特別豐厚的孩子並不是人們想象的那麼愉快,而基於物質滿足的愉快往往難以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