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新苗的出土(1 / 1)

1934年11月,一天,魯迅在內山書店接待了一對文學青年,一位叫蕭軍,另一位叫蕭紅。這是一對年輕的戀人,半年前,雙雙從東北逃離了日寇的魔爪,在山東青島落腳住了一陣子,在那裏,蕭軍創作了一部反映東北人民抗日鬥爭的長篇小說《八月的鄉村》,蕭紅創作了一部反映東北農民生活的中篇小說《生死場》。一個月前,兩人冒昧地給魯迅寫了一封信,並將小說書稿一並寄上,希望得到魯迅的指點和幫助,喜出望外地收到了魯迅的回信,對他們的創作給予了熱情的鼓勵和肯定。於是,這一對年輕人便馬上跑到上海來找魯迅。

在內山書店見麵後,魯迅請兩位文學青年到附近的一家茶館小敘。聽了兩位年輕人對小說創作的一些想法,欣然答應為他們看看小說稿。

“你們來過上海嗎?在上海有親人嗎?”魯迅關心地問。

“這是初次到上海,親戚朋友都沒有。”

“唔。”魯迅深知上海地方的黑暗混亂,很為這兩位在上海舉目無親的年輕人擔心,便讓剛剛聞訊趕來的許廣平打電話,把一位“左聯”的青年作家葉紫叫來,介紹給蕭軍和蕭紅,讓葉紫幫助兩位年輕人安排住處,關照兩位年輕人的工作和生活。看到兩位年輕人穿戴寒酸尚無工作,又拿出一些錢來給他們,讓他們暫時解決燃眉之急。

在葉紫的幫助下,蕭軍和蕭紅生活很快安定下來。他們從魯迅這裏得到了親人般的溫暖,很想到魯迅家裏做客並能經常得到魯迅的教誨。當時,魯迅時時刻刻都被反動當局監視、跟蹤、通緝,接待見麵陌生人或認識不久而不太了解的人,通常都是在內山書店而不在家裏,但是這次破例將家庭住址告訴了他們。不久,他們在北四川路找到了一處住房,離魯迅家很近,於是,兩位年輕人便成了魯迅家的常客。

1934年冬,魯迅在百忙中擠時間,抱病看蕭軍的長篇小說《八月的鄉村》和蕭紅的中篇小說《生死場》,1935年春,終於把兩部小說書稿看完了,並對書稿中的錯誤不當之處做了修改,還應作者的要求分別寫了《田軍作<八月的鄉村>序》和《蕭紅作<生死場>序》(蕭軍用的筆名為“田軍”)。然後,將這兩部作品交給了出版單位,但由於國民黨反動統治當局的無理阻撓,兩部小說均不能公開出版。剛好,葉紫也想出版小說集《豐收》,於是,蕭軍、蕭紅和葉紫三個年輕人商量決定,虛擬一個書社名字以叢書方式,三人共同籌措資金自費出版三本書。經過商量,他們決定以奴隸社名義出版,於是很快《八月的鄉村》、《生死場》、《豐收》三部小說作為“奴隸叢書”出版了。

這套“奴隸叢書”受到廣大讀者的熱烈歡迎和好評,但也招來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的攻擊,有來自外部國民黨反動派禦用文人的毒箭,也有混入“左聯”內部打著革命旗號的“自我批判”。其中,一個化名“狄克”的人,在《大晚報》副刊《火炬》上發表了一篇題為《我們要執行自我批判》的文章,指責《八月的鄉村》“不真實”“不夠真實”“技巧上,內容上,都有許多問題在”,作者“不該早早地從東北回來”,要“執行自我批判”。對於這種“自己人”打著革命旗號“自我批判”企圖扼殺《八月的鄉村》的卑劣伎倆,魯迅十分氣憤,寫出了《三月的租界》(1936年4月16日)一文,對狄克等人的蓄謀惡毒的攻擊給予了強有力的反擊。魯迅一針見血地指出,在還有“我們”和“他們”(國民黨反動派)的文壇上,這些以“我們”自稱的“自己人”的所作所為實際上是在向“他們”獻媚和替“他們”來繳革命文藝的械,因而瓦解革命文藝隊伍,損害革命文藝事業。

在魯迅的愛護和扶持下,兩位年輕的革命文藝工作者很快在上海立穩了腳根,走上了一條通向光輝未來的成功之路。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