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的狀態相當於喝水的一個空杯子。我們說這個杯子是空的,就可以裝很多東西。但當我們今天生活中“有”了,比如“有”了各種各樣的知識、見識和想法的時候,就仿佛一個空杯子被裝滿了水,我們根本就無法再裝任何其他東西。
作者:《宇宙吸引力法則》這本書上說,人如果能形成自身人體的正向信息場,接通和宇宙的鏈接頻道,就能接收和得到宇宙智慧。您同意這個說法嗎?您覺得生命信息如何與宇宙鏈接?
彭江濤:說到生命信息和宇宙鏈接,我首先要說的就是:宇宙和生命之間本身就沒有分開過。我們的生命體和所有我們已知的眾生自己就是宇宙。我們身上生活著很多細胞,很多寄生的東西,對於我們身上的白細胞、紅細胞來講,我們就是宇宙!我們足大了!我們這個宇宙裝載了很多生命信息,這些生命信息通過我們人的這種變化對他們產生影響。那麼我們推而廣之,把宇宙當成是一個整體的人的話,我們隻是一個細胞而已。我們是通過宇宙大腦獲取我們的生命信息。所以我們人從來沒有和宇宙分開過。我們姑且把人稱作小宇宙,把宇宙稱為大宇宙,而不是說人是宇宙的一分子,這個話是要更改的。
作者:“人是宇宙的一分子”這句話沒有錯啊,為什麼要更改?人就是宇宙的一分子嘛!
彭江濤:一分子隻是指宇宙的一部分。宇宙的一分子和小宇宙是不同的概念。為什麼這麼講呢?如果不搞清楚了你就犯了很大的錯誤。比如說我們把人看成計算機的話,那麼我們將整個的網絡係統稱為終端,就是你說的一分子。但是當我們在網上的時候,我們能分出我們是網上的一部分,還是網上的終端嗎?不能。我們應該進到Internet整個網裏麵,所以我們不能再分出我們是不是一部分。當你進入到真正的信息狀態的時候,你是開放的,你就和你的宇宙完完整整地連一起了,就是說那是不可分的。因為是不可分的,所以就不存在它是宇宙的一部分;因為隻有可分才能說是一部分。
舉個例子。看兩種狀態:你說可分的時候,我們把人作為一粒鹽,宇宙是一杯水,它倆本來是不相幹的,宇宙是宇宙,人是人。但有一天當我們融入宇宙了,就是把鹽放入到水裏麵的時候,那你能告訴我這杯水裏麵哪個是鹽,哪個是宇宙?能告訴我這杯水裏麵哪個是“一部分”,哪個是宇宙嗎?那好了,當你成為小宇宙的時候,你已經是宇宙了,你已經是世界了,你已經跟這個世界不可分了,你就不能再說我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了。但如果你還在說你是“一部分”的時候,那就說明這個東西你還是沒有融進去。那你就變成一根針插在水裏麵了,這個水裏麵有針了,但還是針是針,水是水,隻能說水裏有根針,而不能說這是一杯針水。我們今天在生活中還是習慣於針是針,宇宙是宇宙,還是有我和宇宙的區分。當你有我和宇宙的區分的時候,實際上你沒有融入宇宙裏麵去。當你有“一部分”的概念,你就有分割心、區別心、分別心。拿信息來說,為什麼要提到不可分割?因為如果說你“分”了,信息過程中又要存在一個取和舍的過程,那麼你就有排他了。
作者:這和信息有什麼關係?
彭江濤:有關係啊,取舍的關係。信息是什麼?它像空氣一樣,很無私地存在,而不是你在馬路上戴著氧氣罩,把你想要的東西吸引過來,把你不要的東西過濾掉。為什麼呢?因為首先你進入宇宙狀態時,宇宙是無私的,你也必須是無私的。如果你有私,有分別心,你跟宇宙就是排斥的。
作者:但是我還不明白跟生命信息有什麼關係。
彭江濤:我們在進入信息的一開始狀態,會在信息過程中受到信息的照應和滋養,你會得到正麵信息和反麵信息。你每次都“判”信息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等你“判”的時候你的信息會發生問題。因為你在期待更好的信息,那麼你覺得不好的信息就會被你排斥掉,那麼最終你希望的是你得到的全是好的信息,壞的信息基於零,或者說不準確的信息基於零。那你就需要“提純”,需要加大你內心深處很多的信息過濾係統;很多的信息屏蔽你,而這個時候你的信息變得很單純又變得很複雜。而我們內心深處來講,當信息變得複雜的時候,恰恰是信息的把控低能了。因為你要的信息越來越準確,越來越細。但如果說你是開放的,你隻不過在你的信息中去遨遊,去遊泳,一個是遊泳池,一個是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