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前372年~前289年)
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孟母三遷
孟子從小喪父,全靠母親倪氏一人日夜紡紗織布,挑起生活重擔。倪氏是個勤勞而有見識的人,她希望自己的兒子讀書上進,早日成才。但小時候的孟子天性頑皮好動,不想刻苦學習。他整天跟著左鄰右舍的孩子爬樹捉鳥,下河摸魚,田裏偷瓜。孟母開始又打又罵,什麼辦法都用盡了,還是不見效果。她後來一想:兒子不好好讀書,與附近的環境不好有關,於是,就找了一處鄰居家沒有貪玩的小孩的房子。這是孟母第一次搬家。
但搬家以後,孟子還是坐不住。一天,孟母到河邊洗衣服,回來一看,孟子又腳底板擦了油,不知跑哪去了。孟母心想,這周圍又沒有小孩,他會到哪兒玩去了呢?孟母找到鄰居院子裏,見那兒支著個大爐子,幾個滿身油汙的鐵匠師傅在“叮叮當當”地打鐵。孟子呢,正在院子的角落裏,用磚塊做鐵砧,用木棍做鐵錘,模仿著鐵匠師傅的動作,玩得正起勁呢!孟母一想,這裏環境還是不好,於是又搬了家。
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周圍沒有鄰居,門外是一片墳地。孟母想,這裏再也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吸引兒子的了,他總會用心念書了吧!但轉眼間,清明節來了,墳地裏熱鬧起來,孟子又溜了出去。他看到一溜穿著孝服的送葬隊伍,哭哭啼啼地抬著棺材來到墳地,幾個精壯小夥子用鋤頭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覺得挺好玩,就模仿著他們的動作,也用樹枝挖了個坑,認認真真地把一根小樹枝當做死人埋了進去,再用泥土蓋好。直到孟母來找他,他才依依不舍地被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這次新家的隔壁是一所學堂,有個胡子花白的老師教著一群大大小小的學生。老師每天搖頭晃腦地領著學生念書,那拖腔拖調的聲氣就像唱歌,調皮的孟子也跟著搖頭晃腦地念了起來。孟母以為兒子喜歡念書了,高興得很,幹脆拿了兩條幹肉做學費,把孟子送去上學。
可是有一天,孟子又逃學了。孟母知道後傷透了心。等孟子玩夠了回來,孟母問他:“你最近書讀得怎麼樣?”孟子說:“還不錯。”孟母一聽,生氣極了,罵道:“你這不成器的東西,逃了學還有臉撒謊騙人!我一天到晚苦苦織布為了什麼!”說著,揪著他的耳朵拖到織布機房,抄起一把雪亮的剪刀,“嘩”的一聲,把織機上將要織好的布全剪斷了。
孟子嚇得愣住了,不明白母親為什麼這樣做。孟母把剪刀一扔,厲聲說:“你貪玩逃學不讀書,就像剪斷了的布一樣,織不成布;織不成布,就沒有衣服穿;不好好讀書,你就永遠成不了才。”
這一次,孟子心裏真正被震動了。他認真地思考了很久,終於明白了母親的用心良苦,從此專心讀起書來。由於他天資聰明,後來又專門跟孔子的孫兒子思學習,終於成了儒家學說的主要代表人物。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陸遊(1125~1210)
南宋著名愛國詩人,現存有詩歌9300多首,是中國古代詩人中現存作品數量最多的一位。名作有《示兒》《書憤》等。
父親的愛國熱淚感染了他
1126年,北宋被金國滅亡了,南宋開國皇帝宋高宗逃到南方。陸遊的父親和許多人一樣,也舉家南遷。那時候,陸遊還小,走路還不穩,隻好讓母親抱著趕路。有一次,金兵在後麵追得緊,實在沒路可逃了,全家人隻得藏在亂草堆裏。這件事留給陸遊很深的印象。
當時,麵對敵國的入侵,宋高宗不但不想收回失去的土地,還任由奸臣秦檜殺了抗金大將嶽飛,準備向金國求和。陸遊的父親是位很有民族氣節的人,曾經是北宋的官員。他見朝廷腐敗無能,十分痛恨,一氣之下辭去了官職,帶著家人回到了老家。
陸遊的父親雖然辭了官,但仍然把國家危難記在心上。有一天,他的幾個朋友來訪,一進門,他們就大聲地對他說:“陸兄,聽說朝廷要向金兵求和了。”“還要割讓土地,稱臣交貢呢!”陸遊的父親聽了,難過得連連搖頭,過了一會兒,才開口說:“照此下去,國家危在旦夕呀!”說到這裏,父親忍不住流下了熱淚。雖然已經到了吃飯的時間,桌上擺好了飯菜,但是他們悲憤的心情難以平靜,誰都不肯吃東西。這情景,全被少年陸遊看在眼裏。他幼小的心靈,已經埋下了憂國憂民的種子。
父親對陸遊的愛國主義教育很重視,在陸遊很小的時候就給他講南朝著名愛國將領祖逖“聞雞起舞”的故事。更經常當著陸遊的麵和朋友們商討收複失地的大計,慢慢地,陸遊覺得自己已經和祖國息息相關了。陸遊漸漸長大了,父親就常和他商談當時的政治局勢。
在父親的教育下,陸遊從小就下定決心,要為國洗辱,收複失地。他早起習武,晚睡讀書,勤奮不息。將打敗侵略者,收複失地,作為自己最關心的大事和人生目標。終於在成年後奮戰疆場,為抗金事業作出自己的貢獻,甚至在臨終前還寫下“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望告乃翁”的著名愛國詩句,激勵著後人為完成祖國統一大業而繼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