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人承諾時,不要把話說得太滿,以為天下沒有辦不成的事,那很容易給人留下虛偽的印象。那麼該怎樣承諾才會不失分寸呢?應該根據具體情況采取相應的承諾方式和方法。以下三種方法可資借鑒:
(1)對把握性不大的事兒,可采取彈性的承諾
如果你對情況把握不大,就應該把話說靈活一些,使之有伸縮的餘地。例如,使用“盡力而為”、“盡最大努力”、“盡可能”等有較大靈活性的字眼。這種承諾能給自己留一定的回旋餘地。
(2)對時間跨度較大的事情,可采取延緩性承諾
有些事情,當時的情況認準了,可是由於時間長了,情況會發生變化。那麼,在你承諾中可以采用延緩時間的辦法,即把實現承諾結果的時間說長一點,給自己留下為實現承諾創造條件的餘地。
比如:有人要求老板給自己加薪,老板可以這麼說:“要是年終結算,公司經濟效益好,公司可以給你晉升一級工資。”用“年終結算”一語表示實現承諾時間的延緩,顯得既留有餘地,又入情入理。
(3)對不是自己所能獨立解決的問題,應采取隱含前提條件的承諾。
如果你所作的承諾,不能自己單獨完成,還要求別人幫忙,那麼你在承諾中可帶一定的限製。
比如:的承諾幫朋友辦理家屬落戶的問題,這涉及公安部門和國家有關政策,你不妨這樣說更恰當一點:“如果以後公安部門辦理農轉非戶口,而且你的條件又符合有關政策,我一定幫忙。”這裏就用“公安部門辦理”、“符合有關政策”等對承諾的內容作了必要的限製,既見自己的誠意,又話語靈活,具有分寸,還向對方暗示了自己的難處(也要求別人),真是一石三鳥。
為人處世,應當講究言而有信,行而有果。因此,承諾不可隨意為之,信口開河。明智者事先會充分地估計客觀條件,盡可能不作那些沒有把握的承諾。
言出必行
大多數人都喜歡言出必行的人,卻很少有人會用寬宏的尺度去諒解你不能履行某一件事的原因。我們常常聽見甲埋怨乙,說:“乙分明答應了我……但……”
事實上,乙雖然可能答應過甲,但那不過是乙怕難為情不好意思拒絕而已,但過後他仔細一想,便覺得這事根本不可能辦到了,甚至甲自己也知道這事實在強人所難的。但是甲真的會自責而不責人嗎?恐怕不會的,而在旁人看來,也總是覺得乙不對,但已經沒人注意當初他的一切了。
要做到言出必行,一諾千金。首先,是要對自己所說的話承擔責任。一旦許下諾言,就要不遺餘力地去兌現。其次,還要掌握好說話的分寸,量力允諾,因為,諾言的能否兌現不僅取決於主觀努力,也受客觀條件的製約。有時照正常情況可以辦到的事情,由於客觀條件起了變化,又辦不到了,使人有失諾之感,因此,許諾時應留有一定的餘地,以免使對方從希望的高峰跌入失望的低穀。如果盡了最大努力仍未獲成功,則應主動向對方道明原因,解釋清楚,以取得諒解。
有道是:“輕諾必寡信。”不是嗎?有的人動輒便大包大攬地一口承諾,什麼“沒問題”、“包在我身上”,等等。而實際上,或是不盡力去辦,或許根本就辦不到。輕率許諾做兒戲,是不負責任的行為,或是根本帶有欺騙的意味了。長此下去,必然遭到人們的鄙視和譴責,丟掉起碼的人格。
拿破侖說過:“我從不輕易承諾,因為承諾會變成不可自拔的錯誤。”
有人會提出疑問:當我們在朋友麵前,被迫非答應不可,而實際上明知這事不該答應時又怎樣?
人際關係學家也告訴過我們:“我們需要在聆聽別人陳述和請求完畢之後,輕輕搖搖頭,而態度並不強烈。”輕輕搖頭,代表了否定,別人一看見你搖頭,知道你已拒絕,接著你可以從容說出拒絕的理由,使別人容易接受。
自然,拒絕的理由必須充分。一個充分的理由,使人諒解你不能遵辦的苦衷,就不會對你記恨在心。
通常有許多事情都是這樣的:看來應該做,但一做起來就有麻煩了。比如說,你有一位好友做了人壽保險經紀,他來向你說了一大堆買人壽保險的好處,於是,他請你向他買100萬元保險。你也明知此舉真有益處,但後來當你細心一想,如果照他的要求,你每月要付出的保險費,等於你收入的1/3,而目前你的收入,也不過是僅可敷衍日常生活所需。這時候的你一定明白這事很難辦到,就不妨輕輕地搖頭,然後說出上述的理由。
人們有一個普遍的心理:“你的承諾和欠別人的一樣重要。”當你要應承別人某一件事情時,一定要三思而後行。
因為當對方沒有得到你的承諾時,他就不會心存希望,更不會毫無價值地焦急等待,自然也不會有失望的慘痛。相反,你若承諾,無疑在他心裏播種下希望。此時,他可能拒絕外界的其他誘惑,一心指望你的承諾能得以兌現,結果你很可能毀滅他已經製定的美好計劃,或者使他延誤尋求其他外援的時機,一旦你給他的希望落空,那將是扼殺了他的希望。
如此一來,你的形象就會大跌,別人會因你不能信守承諾而不相信你了,也不再願與你共事,不願再與你打交道,那麼,你隻能去孤軍奮戰。有些人在生活或工作上經常不負責,許下各種承諾,而不能兌現承諾,結果給別人留下惡劣印象。做任何事都有一個度,在承諾別人時,也要為自己留有餘地,不要把事情做絕了。如果承諾某種事,就必須辦到;如果你辦不到,或不願去辦,就不要答應別人。
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個度。做人不可以失信於人,更不要指望人們受騙後還會再信任你。要記住,可信度就像一艘船的船底,如果船底有漏洞,那個洞是大是小都是一樣的——都會致命。所以,凡是自己說過要做的事,就必須全神貫注,付諸行動。要想樹立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就不要輕易地去承諾別人。
5.給別人留點麵子
麵子在中國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有句老話說:“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學會讓別人保住麵子,是人際交往中的一條基本原則。可以說,你每給別人一次麵子,就可能會增加一個朋友;你每駁一次麵子,就可能失去一個朋友。
給別人留點麵子
在人際交往中,無論在閑聊還是其他各種交流,有些人就是喜歡讓別人同意自己的觀點,所以當別人提出一個見解後,總是喜歡反駁他人。在一些場合中比如談判、法庭上,爭論是很有價值的。但大多數的時候爭論是沒有太多意義的,甚至是有害的。在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上,你不必爭論。比如A在談到他去某一個地方旅遊,那裏有8座佛像,很好玩。這時B就說不是8座,是10座。這個時候兩人爭論起來,結果鬧得不歡而散。
如何避免這種情況:人際交往中,很多事實真相、真理不重要,重要的是給別人留麵子。你沒有提高他人知識水平的義務,而且你會發現這樣做很愚蠢,因為大部分人不領情。試著用“你講得很有道理,不過我有一點不同看法……”“我很同意你的觀點,我還有一些其他意見……”來進行溝通,你就會發現會取得不一樣的效果。
麵子是人們一種表麵上的榮耀感,一種自尊心的滿足,麵子就是尊嚴。因此,無論是遇到什麼事情,都要學會給別人留點麵子。
提到“麵子”兩字,在中國自古已然。
《東周列國誌》中“二桃殺三士”的故事,就是齊之相國晏嬰利用“麵子”導演的:犒賞三位勇士卻隻有兩個桃子,齊將壯士田開疆自認功大,“反不能食桃,受辱於兩國君臣之間,為萬代恥笑,何麵目立於朝廷之上耶?言訖揮劍自刎而死。”其餘兩位見狀亦先後自殺而亡。
《紅樓夢》中,則是因為許多或“臉上過不去”、“下不來”,或“充有臉”、“的臉”而發生多少是是非非、拉拉扯扯,甚至“你爭我奪”的事。比如,連丫頭秋紋都很看重“麵子”:她替寶玉送一瓶花給賈母,老太太竟叫人拿幾百錢給她,她高興地說:“幾百錢是小事,難得這個臉麵。”
“麵子”是烹調人際關係大餐必不可少的作料。以個人“麵子”為基礎構成的人際之間的“情麵”,甚而可以成為決定人生得意與否和事業成敗的杠杆。美國的戴爾·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中就專門論述過“虛榮心”,提出應如何顧及他人的“麵子”。中國人尤其“好麵子”,以致成為“特質”,當與中國的民族性及中國自古作為“禮儀之邦”不無關係。
追本溯源,“麵子”問題是“人性”或“人性的弱點”的一種反映。在西方管理理論中,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就把人的基本需要歸納為五類,其中一種較高級的就是“尊重的需要”,即人在社會中有自我尊重、自我評價的願望,例如渴望名譽與聲望,包括受人賞識、注意或欣賞。盡管馬斯洛的學說是以人本主義為理論基礎的,有其片麵性和局限性,“麵子”問題卻是明擺著的。
由上可見,“麵子”還是要的。“麵子”如果理解為人的尊嚴和人格,誰還會說不要呢?它可以從禮儀和道義上對人際關係和社會起到一定的維係、調劑作用,是一種緩衝劑和黏合劑。因為一個人隻要講“麵子”,就總是離不開當時社會所容許的主流形態,其要素如身份、地位、家庭、才幹、品德、為人等;至少也是約定俗成的東西。如果大家不講“麵子”,甚至“不要臉”,那社會會成為什麼樣子?“知恥近乎勇”,“廣不數寸”的“一張臉”,其作用確是很大的。所以,即使是對於“虛榮心”,戴爾·卡耐基也主張:“根本不在如何破壞它的問題,而是在如何改善它,誘導它走向有用的方麵去的問題。”
同時毋庸置疑的是,“麵子”問題確也有其“副作用”和消極性,特別是在對它處置不當的時候。就個人而言,或是根本不管臉麵;或是“好麵子”過頭了,自尊心演變為重虛名、慕虛榮,以致發展為互不相讓。“麵子”這一作料也會從潤滑劑變成腐蝕劑,影響、破壞人與人的關係和社會穩定。
給朋友麵子,朋友才幫你
人人都知道,中國人是死要麵子活受罪。人沒有麵子,就不體麵;不體麵也就吃不開,有時還會掉腦袋。
西楚霸王項羽兵敗烏江時,就悲歎“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麵目見之!”所謂“何麵目見之”,也就是“沒臉見人”,更文雅的說法是“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為了他的顏麵,為了自己的麵子,自殺了。
“死要麵子”,就是說寧願去死,也要麵子。項羽為了麵子而死,孔子的高足子路為了不丟麵子,不惜請纓而去;更有甚者,即便是死了,也要爭回麵子。
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麵子,而且都希望自己有麵子,有麵子就可以被別人看得起,同時也表明了自己的優越感。懂得這個道理,那麼以後交友就方便了許多。隻要你給朋友留一點麵子,朋友自然樂意回報你的麵子,從而樂於為你辦事。
給人麵子好辦事
俗話說得好:“蚊蟲遭扇打,隻為嘴傷人。”假如你以尖酸刻薄之言諷刺別人的話,隻圖自己嘴巴一時的痛快,根本不給對方留一點麵子,就會引來意想不到的災禍。人與人之間原本沒有那麼多的矛盾糾葛,往往隻是因為有人逞一時之快,說話不加考慮,傷害了別人的麵子,讓對方下不來台,心中怎麼不燃起一股怒火?有了機會,就會報複,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從古到今,類似這樣的事情可以說是不勝枚舉。
公元前605年,鄭靈公大宴群臣,卻唯獨不讓子公吃。子公為挽回麵了,就徑直走向烹鱉的鼎前,染指於鼎,嚐之而出。子公挽回了自己的麵子,卻掃了靈公的麵子。雙方隻好翻臉,子公搶先一步,殺靈公,同時並給他弄一個“靈”的諡號,讓他永久都沒有麵子。
交朋友,當然是要懂得麵子問題。首先就是要懂得怎樣給朋友留點麵子。如果你自恃自己麵子大,不把別人放在眼裏,碰上死要麵子的朋友,那麼就有可能不吃你那一套,甚至可能撕下臉皮和你對著幹,這樣常會把友情搞糟。
西晉時,鍾會去拜訪嵇康,遭到冷遇,嵇康當時正在打鐵,沒空理他,“揚縋不輟,旁若無人”,鍾會被大大地駁了一回麵子,他吃不消,於是就去報複嵇康。他向司馬昭進讒言,讓嵇康上了法場,人頭落地。
這叫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是人際關係常見的一條準則,無論恩仇,都要回報。老子早就說“來而不往,非禮也”,不但要回報而且回報的級別,往往大於給予者。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同樣,你傷了我的麵子,我一定要剝了你的皮。
從上麵可以明確得知,根本不給朋友留一點麵子,自己不僅僅得不到一點好處,還很有可能受到對方的傷害,反而對自己不利。所以,還不如給朋友留足麵子,那麼在以後就會好說話好辦事了。
你可以贏得一場戰爭,然而未必可以贏得真正的和平。你傷害過誰,也許你真的早已忘記了,但被你傷害的那個人卻一輩子也不會把你忘記。
費城的一家大商店的經理華納梅克,有一次來到商店巡視,發現有一位顧客在櫃台前站了好久好久卻沒有一個店員去為她服務,那些店員都擠在櫃台的一個角落裏聊天,他們又說又笑,把顧客丟在了一邊。華納梅克看到這種情況後,並沒有大聲責罵店員們沒長眼睛,而是悄悄地走進櫃台親自接待了那位顧客,一聲不吭地把顧客要買的東西交給了售貨員去包紮,然後離開了商店。故事似乎並沒有完,但你應該能猜到這些隻顧自己說笑的店員完全像那些在車間裏吸煙的工人一樣,沒有怨恨地去改正了他們的錯誤。正是由於他們的上司在提醒錯誤的同時,同時使他們保住了自己的麵子,當然他們也應該給上司一點麵子,要盡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
人世間都是講究以恩報恩,以怨報怨的。與其傷朋友的麵子,當然不如給他一個麵子,讓他欠你的情,他回報的麵子肯定會大於你給他的。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甚至今生不能報的話,來生做牛做馬也要報。
諸葛亮之所以一生追逐劉備,正是由於劉備給了他很大的麵子。劉備第一次屈身去請,諸葛亮適逢外出;第二次去請,諸葛亮正在睡覺,一直到了第三次,諸葛亮才與他密切交談。如此大的麵子,諸葛亮怎能不以麵子相報。這位曆史上最出名的謀士,被請出山時還是風華正茂的青壯,等他去世的時候,已是蕭蕭一老翁了。諸葛亮不僅僅全身心地回報了劉備,也回報了他的兒子劉禪的麵子,最終死在了戰場上。
朋友相交,也要會利用麵子。你給朋友麵子了,朋友自然而然也要還你麵子的,假如你有什麼事需要朋友幫忙的話,隻要朋友還你一個麵子,那麼你的事就成了。
假如不給對方留麵子,則必然會給對方帶來一些傷害的,而被你傷害的那個人將永遠不會把你忘記,他決不會記住你的優點。其實,不傷朋友的麵子,不僅是給朋友麵子,也是給自己麵子。麵子換麵子,善用麵子好辦事。這一點非常重要!而我們卻很少想到這一點。我們常常是無情地剝掉了別人的麵子,傷害了別人的自尊心,抹殺了別人的感情,卻又自以為是。在他人麵前嗬斥一個小孩或下屬,找差錯,挑毛病,甚至進行粗暴的威脅,卻很少去考慮人家的自尊心。這是很有害的,害人誤己。其實,隻要冷靜地思考一兩分鍾,說一兩句體諒的話,這樣就會對別人的態度寬大許多,就能把對別人的傷害減小到極點。那麼最終事情的後果也就大不一樣了。
生活中,不要因“麵子”而阻礙了人際關係,要讓“麵子”問題能使我們在人際交往中遊刃有餘,在人生道路上春風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