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比其他的人更容易成功,擁有不錯的工作,賺更多的錢,而許多人忙忙碌碌地勞作卻隻能維持生計?其實,人與人之間並沒有多大的區別。一位哲人說:“你的心態就是你真正的主人。”一位偉人說:“要麼你去駕馭生命,要麼是生命駕馭你。你的心態決定誰是坐騎,誰是騎師。”留有餘地的心態,同樣可以決定你成為一個成功的騎師。
1.不要過分執著
一個人要想成功,沒有一個好心態是不行的。做人做事都要求有一顆“執著”心,“執著”的意思就是“恒心”、“決心”、“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等。但世間任何事都講究一個“度”,這就是告訴我們不要把事情做得太絕。因此,無論做事還是做人都不要過分執著。
在中國人的記憶裏,“水滴石穿”、“鐵杵磨成針”已經是“刻骨銘心”的。在中國的曆史上,那種一輩子隻做一件事情的故事簡直是數不勝數。但如果過分執著,反而會適得其反。
有一個這樣故事:有一個學僧到法堂請示禪師道:
“禪師!我常常打坐,時時念經、早起早睡、心無雜念,自忖在您座下沒有一個人比我更用功了,為什麼就是無法開悟?”
禪師拿了一個葫蘆、一把粗鹽,交給學僧說道:“你去將葫蘆裝滿水,再把鹽倒進去,使它立刻溶化,你就會開悟了!”
學僧依樣葫蘆,遵示照辦,過不多久,跑回來說道:“葫蘆口太小,我把鹽塊裝進去,它不化;伸進筷子,又攪不動,我還是無法開悟。”
禪師拿起葫蘆倒掉了一些水,隻搖幾下,鹽塊就溶化了,禪師慈祥地說道:“一天到晚用功,不留一些平常心,就如同裝滿水的葫蘆,搖不動,攪不得,如何化鹽,又如何開悟?”
學僧:“難道不用功可以開悟嗎?”
禪師:“修行如彈琴,弦太緊會斷,弦太鬆彈不出聲音,中道平常心才是悟道之本。”
學僧終於領悟。
世間事,不是一味執著就能進步的,讀死書而不活用,不能獲益。留一點空間,給自己轉身;餘一些時間,給自己思考,不急不緩,不緊不鬆,那就是人道之門。
讓放棄替代執著
追求不該追求的,是一種悲哀;放棄不該放棄的,是一種無奈。生命從來不能計算,越算越短;等待永遠無法丈量,放量愈長。
當期盼很難變成現實時,過分的執著,從某種意義上講,無疑就是一種沉重的負擔,一種精神枷鎖,甚至是一種對自己的傷害。不但人如此,而且情亦是如此!
人生中有時需要學會自我放棄。樹木為了長高,必須剪掉多餘的枝丫;花朵為了結果,必須放棄自己美麗的容顏。正所謂:成敗盡在取舍之間。
可是在生活中,就有許多人不懂得放棄。豈知,生命如同能工巧匠手中的璞玉,不善於取舍,焉能成精品?既然道路是曲折的,就得不斷地放棄原先的方向;既然前麵有絕壁,就不能再執著向前。不會轉彎與回頭的人,在坎坷曲折的人生道路上,不是失控,就是停滯,總是要扮演悲壯的角色。
隻有放棄不可能實現的夢想,才能走出一條真正屬於自己的道路;隻有放棄了不可能有結果的愛情,才能采擷真正屬於自己的那一朵玫瑰。
其實,放棄的本身就是一種理智的選擇。因為隻有自覺地撤退,才能更好地組織下一輪攻勢,才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而在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裏,從來就沒有絕對的結果,所以才會有放棄的必然;正是因為沒有絕對的執著,所以才會有隨緣的意外。當放棄成為必然時,也就意味著執著的傷害結束了!
總之,行駛於漫漫的人生旅途,必須把握好由放棄與執著組成的這一方向盤。在執著中漸漸地學會放棄,該放棄時則要狠心放棄,莫讓執著變成了執迷不悟,這樣才能令你的人生無怨無悔。
引退的美學
有位專欄作家說過,池做過很多專欄,但卻很少做過一年以上的專欄,因為他覺得對任何一場文字演出來說,一年都足夠長了。再好的眼睛,注視一件事物久了都會疲勞的。人的體力、情緒和智力周期決定了一個人無法永遠留在高潮。在一個生命周期內,人不可避免地要走向低潮,一年便是一個生命周期。
“及時而漂亮的撤退與漂亮的進攻同樣重要。輔助某人久了,連幸運女神也會累的。”重要的不是到場時博得別人的喝彩,而是離開時別人對你的想念。就像人們評價政治家,往往不是看他上任時組織或國家是什麼樣子,而是看他離去時留下的是一個什麼局麵。也正是因為如此,希拉裏才會在回憶錄《親曆曆史》中頗為自得地說,“在比爾的整個任期內,我們遭遇了政治對立、法律挑戰和個人悲劇,我們也不可避免地犯過錯誤。但當他2001年1月離任時,美國是一個更強大、更美好也更正義的國家,已經準備好去應付一個新的世紀的挑戰。”
盡管如此,克林頓的離去仍不能稱作美好,因為引退的美學,即善始善終。它的關鍵是“終”的時機和方式,是“終”的燦爛和明淨。一般來說,順利抽身退出要比順利地進入時更難,因為山頂很美,讓人流連忘返,因為下山的時候人一般都比較疲憊,容易出錯。
漂亮的引退是為了更漂亮的未來。“滾動的石頭上不生青苔”,不下這座山便上不了那座山。人的一生會爬無數的山,每一座山都是那樣的別致,但沒有一座山真的值得你永遠地留下來。
一般而論,影響引退的一個因素是貪戀,另一個因素是過分執著。其實,對於人生利益,任何一個人都不可過分執著。所謂不可過分執著,就是不偏執於某一個方麵,某一種欲望,某一種企圖,某一種目的,某一個過程。任何偏執都可能使人失去中肯的判斷,從而錯過了美景,貽誤了人生。
要不過分執著,就要淡泊,就要適時打掃心靈,就要學會放棄,就要學會讓時間去改變一切。
從古至今,有“守株待兔”式的執著,有“愚公移山”式的執著,也有“誇父追日”式的執著,但“量力而行,陳力就列,不能則止”的個性化執著才是最好的。
守株待兔式的執著,到頭來隻是一場空:農夫的執著不但沒能等來撞死在木樁上的第二隻兔子,連地裏的莊稼都荒廢了。倘若農夫懂得變通,用一些可口的食物放在動物經常穿過的地方,然後挖陷阱,動物不就乖乖上鉤了嗎?由此可見,在你朝著你的願望走去時,不要隻顧執著,不去變通,到頭來,隻能像農夫一樣:竹籃打水一場空。隻有執著加上變通,你才能收獲成功。
愚公移山式的執著,從現在來說,已無任何意義,有山阻擋,搬家就行了,何必移山呢?這份執著包含著人定勝天,勇於向大自然挑戰的意味,有其積極的一麵;但有時放棄執著,量力而行也未必是件壞事。比如,在答卷時,被一道難題所困,後麵還有幾十道題沒做,如執著於這一題,往往影響後麵的答題,考試成績肯定不理想。再比如說你是一位運動員,在訓練中受重傷,醫生吩咐你在醫院療養一段時間,可你堅守執著,一意孤行,照樣參加劇烈訓練,到頭來受傷的還是自己。由此可知,有時放棄執著,也是一件好事。
誇父追日式的執著,是老舊觀念的執著,為何不放棄呢?在一些突發事件中,做事魯莽隻會造成不良後果。若司馬光不砸缸,反而跳進缸內,舍己救人,可能落個一同淹死的後果。再比如說,若一個人落水,我們是應該奮不顧身地跳下去救人,還是急中生智,用繩索捆住自己,然後再下去救人。如按前者做法,有可能同被救者一同死去,而後者卻能成為活著的英雄。在千鈞一發之際,要放棄無意義的執著,救人同時也自救,力爭做活著的英雄。
因時而異,因地而異,改變執著的方式,當執著時執著,當放棄時放棄,陳力就列,不能則止的執著,便是我對個性化執著的詮釋,也是我所喜歡的,因為它教會我怎樣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2.保持一顆平常心
任何事都有一個度,任何事都不要做得太絕,這就要求有一顆平常心。人生來就平常,平常人才是正常的人,而隻有正常的人才能擁有一顆平常的心。所謂的平常心不是佛教語,而是“寧靜致遠,淡泊明誌”的又一種詮釋。
擁有一顆平常心
往往會有這樣一些人,他們總是覺得自己有過人之處,不同於常人。用一種政治術語來表述就是:脫離群眾,孤芳自賞。有時還可能導致思維紊亂,這在一些藝術家身上已有印證。比如梵·高的自戕,王國維的自沉。前者被視作藝術的瘋子,後者對社會的文明進步難以接受,這都是因為他們沒有一顆平常心。
平常心是平常人才有的,自覺平常的人有很多優點,他們謙虛、好學、勤勞、樸素,是一種優秀的品質,一份博雅的情懷,一段明慧的人生。而如此美麗的心靈,許多人都要在遭遇過挫折之後才能感悟。有平常心,對事物的發展變化,乃至人生際遇中的榮辱貧賤,便持有一份從容與坦然,蘇東坡說過:“……煙雨任平生,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樣的人生態度,即是平常心。“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卷雲舒”更是一種超脫的平常心。
在佛家的眼裏,有平常心才可以修行。修行尤其戒浮躁,所以寺院尼庵有許多清規要“修”的,便是要求出家人有一顆平常心。
曆史書上有這樣一段問答:
問:和尚修道,還用功否?
師曰:用功。
曰:如何用功?
師曰:饑來吃飯,困來即眠。
曰:一切人總如是,同師用功否?
師曰:不同。
曰:何故不同?
師曰:他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需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和尚和百姓有什麼不同?不同在於,和尚有一顆平常心,而百姓卻有一顆世俗煩躁之心。
這段對話要告訴人們的就是要擁有一顆平常心。就是你要對現實生活中那些瑣碎、無聊、庸俗的功利得失不去做百種需索、千般計較而已。平常心是不因為一次失敗而一蹶不振;不因為一次成功而忘乎所以;不因為金錢而斤斤計較;不因為權利而費盡心機。要知道一切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東西太多隻會增加我們的負擔,不如輕裝上陣,隨遇而安。
要做一個平凡的人,其實也不難,那就是擁有一顆平常心。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並非一定要成為偉人,一定要在史冊上留下芳名,一定要被後人景仰。但平凡絕對不代表平庸,不代表遊手好閑,不是好吃懶做。王維詩雲: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平凡其實就是王維詩中的那朵芙蓉花。平凡應該是勤勞質樸,是熱愛生活,是淡泊名利。
以平常心看事
如果能以平常心觀不平常事,那麼事事就平常。平常心不是“看破紅塵”,平常心不是消極遁世;平常心是一種境界,平常心是積極人生,平常心是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無時不樂,無時不憂。工作本極平常,敬業不衰,全力以赴,竭盡心智……
平常心是對生命透徹的領悟,古人曰:生命薄如蟬翼,存在就該滿足,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在這種氣象之下,一切煩惱困頓,均可棄之始流水,領悟生命的真諦,知曉彌足珍貴,就會以一個寧靜的心態善待一切,日本學者鈴木大拙說:“井邊的牽牛花纏住我的木桶,我借水喝。”這是多麼博大恢弘的心境,又是多麼蕩人心魄的情懷,為了珍惜一顆弱小的生命,寧願去借水喝,如果沒有一顆悲憫的平常心,是難以做到的。
平常心是一種境界,在達到這種境界之前,心路常常有極為坎坷的曆程,曆了險峰,經了幽穀,才發現世事滄桑,如夢、如幻,一切從生命出發,我們便可以做出最合理的選擇,一麵對生命盡心嗬護,一麵又悉心體驗,對人寬容平和,隨方就圓。因此,平常心不僅使人具有大海一樣的氣度,還使人穩重如山。狂風暴雨之中,驚濤駭浪,鬆林翻滾,可大海深處平靜如昨,山巋然不動,以如此胸懷去實踐人生,就無所畏懼,對困難也絕不退避。諸葛亮說:淡泊以明誌,寧靜以致遠。淡然麵對人間是是非非,保持心靈寧靜的同時,不忘對理想的追求,對寶貴生命的敬畏,長此以往,定可令生命發揚光大。
平常心貴在平常,波瀾不驚,生死不畏,於無聲處聽驚雷。利不能誘,邪不可幹,心能昭日月。從失意處覓希望,從萬全處見危機。常思人之美,常思己之過。即使“學富五車”,也不“才華橫溢”,也不冒充“百事通”,也不替後人做定論,把一些尚無定論的未知現象一口咬定、言之鑿鑿地死定為“偽科學”。
事事平常,事事不平常。平常心,實不平常。
大凡世間平常人多,偉人、巨人、名人與平常人的比例,用牛角比牛毛的比喻是比較貼切的。然而,平常人,未必就有平常心,不少人的心氣兒比天還高。
有句俗話說得好:“孩子是自己的好。”父母總喜歡在人前誇耀自己的孩子是如何的聰明伶俐,自己怎麼看怎麼像條龍或像隻鳳。聽別人對自己孩子的評價和議論,也總喜歡聽一些讚美的,比如“大福大貴”啦、“官坯子”啦、“明星”啦之類托福的話聽進耳朵裏,總笑得合不攏嘴。
一個人隨著不斷的成長,會受到周圍人的影響,也開始謀劃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目標,而每個人的理想和目標幾乎無一例外地要做不一般的人,要做光宗耀祖的人,要做人上人,恐怕很少甘願做一個很平常很普通很一般的人。
其實,這種思想是可以理解的,每個人都想活得好一點。然而,現實是嚴酷無情的,無論到了何種年代,社會和現實不可能滿足每個人的理想和願望。這社會這現實的確需要偉人、巨人、名人,需要各級官員,需要科學家、藝術家,需要企業家、有錢人,而需要最多的還是平常人。比如說,一座樓房需要設計師、工程師,更需要瓦工、木工、水泥工,一座樓房需要大梁、二梁,也需要磚瓦沙石。每個人也不可能都去做官,都去當科學家、藝術家,都去當企業家、有錢人。
要做一個平常人,首先就要有個平常心。平常心的有無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心理素質。平常心,就是能夠正確麵對世界,正確麵對現實,正確麵對環境;就是能夠正確認識自己,正確把握命運,正確對待人生。平常心,就是達觀、樂觀,就是不為功名所累,不為金錢所牽,不為權利勞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