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起飛:中國經濟為什麼能06(2 / 3)

趨勢之八:糧食長期處於緊平衡。良種推廣、化肥應用和提高機械化水平仍然是糧食增產的有效手段。未來10年,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膳食結構改善,將對中國人均糧食消費量產生一定的影響,但糧食消費增長的主要動力將來自人口總量增加。到2020年,中國人口總數將達到14.1億左右,糧食工業和出口需求在政策調控下有望保持相對穩定,糧食需求的增長將在10%左右,需求剛性較強。

國家扶持糧食生產的政策措施對保障糧食供應至關重要,而科技進步對糧食單產的貢獻有較大提升空間,未來10年中國糧食增產將超過10%。但長遠來看,糧食生產受資源、氣候、技術、市場等因素影響,大幅增產的難度加大,中國糧食中長期仍處於緊平衡狀態。

未來10年應著眼於糧食安全的國際視角,樹立互利合作、多元發展、協同保障的新糧食安全觀;著眼於中國豐富的食物資源,樹立以穀物為中心、糧食為重點的綜合化食物安全觀,最終構建供給穩定,儲備充足,調控有力,運轉高效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係。

當前,影響中國糧食生產的關鍵因素是糧食播種麵積和糧食單產水平。由於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加快等,中國糧食總播種麵積呈下降趨勢,但隨著科技進步、農業投入加大等因素影響,中國糧食作物單產水平卻不斷上升。2008年中國糧食單產提高對總產提高的貢獻率達到81%。預計到2020年糧食單產年均增長1.13%。根據糧食安全戰略目標規劃,到2020年中國糧食播種麵積將穩定在15.5至16億畝,糧食產量將達到5.7至5.9億噸。若此期間,糧食單產能保持年均增長1.70%以上的較高水平,到2020年,中國糧食產量將突破六億噸關口,達到6.1至6.3億噸,步入一個新台階。

良種推廣、化肥應用和提高機械化水平仍然是糧食增產的有效手段。良種將是提高糧食單產的首要因素,預計未來10年,小麥、玉米、水稻良種覆蓋率將接近100%,大豆將提高到95%以上,良種因素可使糧食單產提高10%左右;化肥利用率將會不斷提高,預計未來10年,化肥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在10%左右;農業機械化可解決勞動力不足問題和提高糧食單產,預計到2020年,中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將達到70%,實現主要作物關鍵環節生產機械化。

生態農業和轉基因技術對未來10年中國糧食生產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生態農業作為一種可持續和環保的發展模式,是一個長期趨勢,短期內還不會成為農業發展的主導模式;對於轉基因技術的爭議也難以很快得出明確結論,因此主糧大規模轉基因商業化種植仍將受到嚴格限製。

要保障未來10年中國的糧食安全,必須做到“四個確保”:確保糧食總產量持續穩步上升,全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突破5.5億噸,人均糧食占有量實現400公斤;確保中國大宗穀物基本自給,大米、小麥和玉米的自給率保持在90%—95%,大豆自給率力爭恢複到55%—60%,豆類、蕎麥、穀子等小雜糧擴大出口;確保國家糧食儲備規模保持在相當於當年糧食消費總量的25%—30%的水平上,小麥和稻穀的儲備量分別保持在50%和25%左右;確保形成建全和完善的現代糧食物流係統。

趨勢之九:資本市場趨於國際化。資本市場國際化程度的提高,將提升中國在全球資本市場的份額和地位。未來10年,中國資本市場將進一步向市場化、國際化方向發展,基本完成從“新興加轉軌”向成熟市場的過渡,初步形成完善的、多層次的資本市場格局。

中國資本市場的深度和廣度將大為拓展,股票、債券、商品期貨和金融衍生品市場全麵發展,市場層次更為豐富,在全球資本市場的地位和作用不斷發展、提升,成為與中國經濟地位相匹配的、在全球資本市場中占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國際化的資本市場。

未來10年,上海將躋身於國際上為數不多的幾個市場種類比較完備的金融中心,形成包括股票、債券、貨幣、外彙、商品期貨、OTC衍生品、產權交易等在內的金融市場體係。創業板主戰場在深圳。創業板上市公司將給中國經濟中最具活力的中小企業注入生機。

2020年,滬深市場市值將達到80—100萬億元人民幣,比目前翻兩番,上市公司數量有望從目前的1638家增加到5000家。機構投資者快速發展,其中共同基金、信托基金、企業年金、保險基金和社保資金等機構投資者在證券市場上的份額將占到90%左右。

屆時債券市場規模將超過股票市場,可能會是股票市場規模的2至4倍,債券融資占國內金融機構部門融資的比重將從目前的10.8%提高到35%以上。

更多的大宗商品期貨品種將陸續推出,能源、金屬、農糧畜牧產品等期貨品種日趨完善。金融衍生品,如股指期貨、利率期貨、債券期貨和外彙期貨也相繼推出。

在中國資本市場廣度和深度擴展的同時,其市場化改革到2020年也將基本完成。

市場各主體分工更加明確。一是市場在產品、交易工具、募集方式以及監管要求上,將具有可供投資者選擇的多個層次。二是監管部門的主要職能將從目前代替市場對發行人和投資者作實質性判斷和審批,轉變為完善各市場的監管規則並監督市場參與者執行。三是投資者可視其需要自主選擇參與哪個金融市場,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由監管部門決定其參與哪個市場以及如何參與。

未來10年,外國企業和投資者將不斷進入中國市場。兩年之內,外國企業很可能有望獲準在國內資本市場上市融資。預計到2020年,上交所上市的境外公司比率將達15%左右,約為1000家左右,其中世界500強至少有50家;B股市場將有可能與A股合並;同時更多優秀的外國企業可以在債券市場發行人民幣債券。

隨著資本流動限製的逐漸放鬆和外彙管製的不斷改革,資金雄厚的機構投資者將在全球範圍內尋求投資機會。預計到2020年,境外的機構投資者會成為上海、深圳等市場的重要參與者,在中國大陸資本市場掌管投資資金將超過2000億美元。

外國投資者將成為國內資本市場的重要參與者。中國國債將成為外國央行外彙儲備資產的一部分,中國的企業債也將成為大型金融機構全球資產組合的組成部分。其次,人民幣“外國債券”,即國外政府、企業在中國大陸發行以人民幣為麵值的債券,市場規模將越來越大。第三,到2020年在海外還將出現相當規模的人民幣“歐洲債券”市場,我們認為中國香港最有可能成為人民幣“歐洲債券”的主要市場,上海也將為人民幣“歐洲債券”交易提供離岸市場服務。

趨勢之十:城鎮化率將接近六成。戶籍製度將逐步開放,中小城市將成為吸納農村人口轉移的主力。未來10年,中國城鎮人口將達到八億,城鎮化率將接近60%。與發達國家普遍的80%的城鎮化率仍有很大差距。

戶籍製度將逐步開放,尤其在中小城市。中小城市將成為吸納農村人口轉移的主力。計劃生育政策將長期實行,因此城鎮人口自然增長率很低,城鎮人口增加與過去20多年一樣,將主要來自農村人口的轉移。

按戶籍計算,中國目前城鎮人口不到五億,比常住人口少一億多。這一億多城鎮常住人口屬於“不完全遷移”,其特點是單身、短期流動,人在城市工作,其家庭、消費、權利行使和保障都在農村地區進行。這部分“不完全遷移”人員今後若得不到製度設計的保障,將成為中國社會重大的不穩定因素。因此,現有戶籍製度的改革以及相關的配套公共服務的完善是大勢所趨。預計未來中國戶籍製度改革進程將加快,進一步清除農村進城務工勞動力在城市落戶的體製和製度障礙。由此,今後10年中國實際城鎮化率將從目前的約43%提高到50%以上。

但現有的戶籍製度不可能完全取消,否則中國將出現其它不少發展中國家出現的城市大規模貧民窟的現象。由於戶籍製度在大城市放開的阻力較大,而且如果就業環境允許,農民更願意選擇離家較近的城市實現永久性遷移。預計今後更多的資源將向中小城市分配,擴大其就業容納能力,改善其生活環境,加強其公共服務水平,使這些城市的戶籍製度有條件向進城務工人員徹底放開。

城市化進程將推動中國農民人均收入的增長。隨著進城務工農民的加速增加,非農務工收入占農村居民收入的比例目前約為40%,預計未來10年將提高到50%。考慮到相當一部分轉移勞動力已經實現“完全遷移”,其收入增長將劃歸城市部分,因此原有農村居民的收入增長將比統計中的農村居民收入增長更快。

中國“趕超”

所謂“趕超戰略”是指發展中國家在經濟起飛後的經濟增長時期,以不平衡的經濟跳躍式發展為特征的經濟超常規增長過程,通過發展相對於本國較高的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迅速提高本國經濟增長水平。這一經濟發展路徑的優點是不言而喻的,它能迅速帶動工業化、迅速積累資本、加速產業高級化。

2006年7月4日,世界銀行公布了其計算的2005年全球GDP排名情況,中國以2.229萬億美元的GDP總量,超過意大利和法國,並略微超過英國,成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如果說上世紀50年代中國因為“趕英超美”運動(注 上世紀50年代,中國領導人曾提出用10年左右時間超過英國,用15年左右時間趕上美國。)開了一個國際玩笑的話,那麼,2006年,當中國政府證實2005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182321億元(人民幣,按彙率法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是22257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躍居世界第4位,超過英國,次第在德國、日本和美國之後。2007年7月中旬公布的經濟數據顯示,中國正以超過預期的速度取代德國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強國。2010年1月21日,國家統計局在國務院新聞辦發布數據,2009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為335353億元,比上年增長8.7%,趕超日本隻是時間問題。2011年1月20日,國家統計局發布,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39798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0.3%。按照年末人民幣彙率計算(1美元對人民幣6.6227元),201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約為60094億美元。日本2010年GDP預計在5.4~5.5萬億美元之間。中國經濟總量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二。顯然,中國“趕超”世界第一強國——美國,隻是一個時間問題。

毫無疑問,經濟上的“趕超”是有意義的,它不但有象征意義,更有現實意義,因為經濟增長是一切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沒有增長,便沒有發展,也就沒有老百姓收入的提高,當然就更談不上民富國強。

上述數字,加上中國經濟連續30多年的快速發展,對21世紀中國經濟未來走向的預測,已越來越成為近些年來一個世界性的熱門話題。其實此類預測早已有之。

摩根士丹利早在2004年就預測,如果中國的經濟繼續以每年8%的速度增長,在未來兩年的某個時點裏,她將相繼超過英國成為世界上第4大經濟強國。(注 參考消息,2004年2月4日。)這個在摩根士丹利預測後的一年後——2005年,即大工告成!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公布的2005年按彙率法計算的世界180個國家和地區國內生產總值(GDP)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統計結果,證實了摩根士丹利的預測。2005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超過法國和英國躍居世界第4位,比2004年提升2位。(注 參考消息,2005年2月26日。)

歐洲最大的金融集團——德國安聯保險公司於2005年1月23日在法蘭克福發布的一項研究報告稱,8至10年後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將超過德國,位列美國和日本之後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安聯保險報告認為,中國的國民經濟今後10年仍將保持高速增長。2010年前,盡管中國經濟仍麵臨許多風險,但其國內生產總值的年平均增幅將保持在7%至8%。報告稱,這一高速增幅將使中國經濟在10年後趕上發達國家的水平。此外,10年後不僅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成為世界第三,而且中國對外貿易也將大幅度增長,成為僅次於美國和德國的第三大貿易國。(注 參考消息,2005年3月13日。)安聯保險公司怎麼也沒有想到,它2005年的研究報告中關於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得超過德國的時間於2007年7月中國中旬政府公布的經濟數據所刷新,與它提出的所需的時間足足提前了6-8年。世界經濟論壇最新發表的《全球競爭力報告》預測,根據目前中國經濟發展的步伐,她將在2020年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係。(注 解放日報,2007年11月5日。)但2009年,我們被中國政府公布的數據告知,超過日本的時間就在2009年。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資料,中國生產總值(GDP)2010年達到397983億元,增速為10.3%。這一總值已確定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注 “2010年經濟運行良好 GDP增長10.3% CPI上漲3.3%”,中國網,2011年1月20日)

2007年9月24日,瑞士信貸集團首席執行官郭儒博在上海表示,中國有潛力在今後10年內發展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係。郭儒博是在上海出席瑞士信貸集團執行董事會會議時做上述表示的。據悉,該集團領導層會議首次在中國舉行。郭儒博稱,執行董事會會議之所以選址在中國舉行,就是為了讓全體執行董事親身體驗一下現今中國令人稱奇的經濟增長,對本集團具有非凡意義。(注 參考消息,2007年10月28日。)

國際著名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公司(該公司於2008年因為美國次貸危機而應聲倒地第一個犧牲品——作者按)在2005年10月28日在北京發布名為《中國:洞悉經濟市況,掌握無限商機》的調研報告裏預測,中國經濟規模在2020年將從現在的第4躍升至第2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報告指出,如果進行深入的經濟結構改革,中國在未來20年可以達到每年6%的年均經濟增長率。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首席經濟學家肯尼思.羅戈夫說,中國將在今後一二十年裏作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與美國媲美。從長遠看,中國維持高增長率意味著這個國家或許隻需十年時間就能成為與美國不相上下的經濟超級大國。他沒有作出具體時間預測,但他說,如果中國經濟每年按7%的增長速度,就意味著這個國家經濟每20年就要翻兩番。如果按美國經濟每20年增長50%來計算,中國屆時將大大接近美國的經濟規模。(注 報刊文摘,2009年3月2日。)

人們更對中國何時能夠趕上和超過世界頭號強國——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國的問題感到興趣。最最早對此作出預測是世界著名的麥迪遜(Angns Maddison)。它按購買力平價法(PPP)計算得出,198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相當於美國的23%,到1995年上升為52%,2000年為60.6%,2015年左右超過美國。(注 轉引自程超澤《走出山坳的中國》,深圳:海天出版社,1995年,第17頁。)

由於預測比較早,這是迄今為止對中國趕超美國最為樂觀的預測機構!世界著名投行高盛於2003年年終大盤點時發表了驚世駭俗的歲末“大預言”,中國經濟有望在2039年趕超美國;未來50年內,世界經濟體係將出現重大變化,中國、俄羅斯、印度和巴西將成為這一體係中的強大力量,其“強度”可能要比“預言”更大。

高盛的分析師在同樣這份“大預言”報告中指出,中國很可能會在未來4年趕超德國,而下一個目標便是在2015年趕超日本;到2039年,中國經濟規模將超越美國。(注 新聞晨報,2003年12月23日。)

以色列央行總裁費舍爾於2006年8月28日表示,中國有望在未來25年裏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盡管他們可能不會永遠保持當前這種驚人的成長速度。費舍爾稱,隨著中國政府采取切實措施允許人民幣升值,中國的經濟成長步伐料會放緩.費舍爾曾是國際貨幣基金會(IMF)的第二號人物。

“如果人民幣彙率一直保持穩定,在此基礎上中國實質經濟成長率像過去20多年那樣繼續高出美國7%,則在未來25年裏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非常有可能超越美國,”(注 “中國有望在未來25年裏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創元期貨,2006年8月26日)費舍爾在一全球央行總裁和高層學術人員的論壇會上表示。

“事情還不止如此,鑒於人民幣兌美元在那段發展時期裏料將繼續升值...所以中國經濟總量趕超美國的時間很可能還將縮短。”(注 同上注)

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red)環球研究團隊也於2009年10月發表報告說,中國將在未來10年內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速度之快將超出所有最樂觀的預期。報告說,到2030年中國經濟規模(GDP總量)將達到73萬億美元,在世界經濟總量中所占的比重高達四分之一。到2030年世界經濟總量將達到308萬億美元。屆時,美國將淪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而印度則將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報告預測到2030年印度經濟總量將達到30萬億美元,而2009年印度國內生產總值剛剛超出1萬億美元。(注 )

越來越多國際在預測中國趕超美國的時間上“加速”的意味。斯蒂凡-卡爾森在“中國經濟何時將變得比我們強大?”的撰文裏指出:

“長久以來,我一直認為中國經濟在不太遙遠的未來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如今我比以往更相信這個預測是正確的。每一年,中國似乎都至少超越一個新的裏程碑。2008年,它超越德國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2009年,它超越德國成為世界頭號出口國,又超過美國成為最大汽車市場。2010年它將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顯然我們無法確定其發生的確切年份,但我們能夠利用基本數學運算來推算何時最可能發生這種情況。而各種數據表明,關於這種轉變直到2040年或2050年才會發生的原先估計錯得太離譜了。

2009年美國的名義GDP是14.26萬億美元,中國的是34.05萬億元人民幣,按2009年的平均彙率折算為4.98萬億美元。這意味著美國的GDP隻是中國的2.86倍。由於在21世紀的頭10年,(與中國相比)美國經濟年平均增長率低了大約7.5個百分點,假設這一趨勢繼續下去,且人民幣彙率年均升值3%(這是相當合理的),那麼隻需11年時間,中國經濟就會變得比美國更強大,這意味著,到2020年時,中國將成為第一大經濟體。如果我們假定增長差距縮小至隻有5%,同時人民幣升值幅度每年隻有2.5%,那麼到2024年時中國經濟將超過美國。(注 斯蒂凡-卡爾森,“中國經濟何時將比我們強大”,環球時報,2010年7月10日。)

2010年7月29日,英國智囊組織國家經濟與社會研究所(NIESR)在一份報告中指出,中國可能隻需要9年時間就可以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這比之前類似的最樂觀預測報告又提早了一年。NIESR的報告同時指出,如果計入貨幣購買力差異,中國已經取代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該報告指出,未來10年,中國經濟將以平均每年8%的幅度增長,而美國則僅為3%。

近幾年,國人頻頻聽到中國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點上將超過美國的報告,且超越時間一次比一次短:早前幾年,為國人所熟知的報告是,中國將花費40年時間,即2050年超越美國;隨後,相關報告又將超越時間縮短至2025年到2030年的某個時間段。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就曾表示,中國會在2025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2009年10月,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red)環球研究團和全球著名會計師事務所普華永道發布報告稱,中國的經濟規模將在2020年,即10年時間內,超越美國躍居全球第一。而現在,僅隔半年時間,NIESR又將超越時間縮短一年,變為9年。

不過,上述預測趕超歐美的方法還是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例如,單純用國民生產總值來衡量經濟實力是否合理?國民生產總值隻是表現一個國家當年國民收入的一個流量指標,它忽視了其它三個影響一國經濟實力的要素:一是經濟的存量,它直接影響到老百姓生活的水準和國家的動員能力;二是經濟發展與環境和資源的關係,它直接影響到一國經濟未來發展的潛力。你可以竭澤而漁取得一個時期、甚至是一個相對長的時期的快速發展,但是這將為子孫後代的發展製造障礙;三是經濟活動的製度安排,它也對一國經濟發展的持續性至關重要。問題是,這三個要素都不像國民生產總值那樣容易度量。因此很容易被忽視。

又例如,這種計算是以許多假設為前提的,任何一個前提出現誤差,都會使預測與事實大相徑庭。例如,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如按8%-9%,而不是7%,甚至更低,那麼,中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過美國的時間就會往後延遲16到17年左右。當然,既然是預測,就必然帶有假設和不確定性。但是這些假設必須有科學的道理。

關於美國經濟增長的假設似乎問題不是太大,因為3%的經濟增長速度低於過去一百年美國經濟增長的平均速度,特別是上個世紀後 50年的平均增長速度。一個不容忽視的前提是美國製度安排相對較為穩定,因此其經濟增長不至於由於製度安排的劇烈變動而受到太大波及。而對中國經濟而言,按照8%到9%的速度持續增長的假設則還需進一步分析。在過去30多年改革開放的進程看,雖然中國國民生產總值的真正增長速度或許並非如官方統計的那樣精確,但是其高速增長應該是不爭的事實。這一點可以從國外資本大量湧入和中國國際貿易的不斷擴大間接得到證明。但是,要回答中國經濟在今後一個很長時期內能否以同樣8%-9%速度持續增長問題,就必須首先搞清楚是哪些因素使得中國經濟在過去30多得以高速增長,然後再來分析這些因素能否在今後繼續支撐中國的增長。

盡管如此,趕超美國仍然是中國在將來必須直麵的問題,這也是中國幾代人的情結。自從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政府將政策重點轉移到改革開放上以來,中國已進入了一個高速增長期,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地位不斷提高。按照這樣的趨勢,中國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隻是一個時間問題。什麼時候會成為現實,至少要滿足以下四個條件:一是農村剩餘勞動力被工業部門完全吸收。可以預測,如果今後農村的剩餘勞動力被工業部門完全吸收,生產效率的提高會使整體實質工資水平上漲,進而使實際彙率上漲。二是中國產業高度發展,使出口增加從現在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向技術、資本密集型產業。隨著技術資本密集型產品出口的增加,貿易條件也會隨之改善。三是中國未來發展的資源前提。第四,如果中國或者世界無法找到一種可取代傳統能源的新方式,那麼中國經濟的出路就是培植新經濟增長點。

中國在承載13億龐大人口的情勢下,要趕超美國,談何容易!當然,未來中國在“趕超”進程中,同樣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經濟發展既可能麵臨的內外部各種機遇,又可能受製於這些機遇生發出的種種不確定性因素和必須交付的代價,它們共同作用,以及中國不同的發展戰略選擇,都將會導致發展的不同結果來。

盡管這樣,在本節餘下的篇幅裏,筆者仍想對中國21世紀的趕超美國作一個大膽的個人預測。這裏,我將以鄧小平“三步走”發展戰略和中共“十六大”製定的“新三步走”發展戰略作為探討的邏輯前提,在對中國和美國等5個發達國家經濟增長曆史資料、經濟增長因素等方麵情況的分析和未來情況判斷的基礎上,試圖對中國經濟何時趕上並超過美國等5個發達國家的問題做出作出符合中國經濟發展進程的趨勢和特征的推測。

如前所述,由於經濟發展過程中種種複雜和不確定性因素,預測21世紀中國發展前景隻能是我們自認為可能性較大的一種。世界銀行1984年在其《中國:長期發展的問題和方案》報告中曾說過:“最精心作出的預報也經常發生謬誤。”不過,對21世紀中國經濟發展前景的預測,畢竟給世人提供了關於中國未來的有用信息。

我首先根據中國經濟的發展和結構特點給出基準增長情景。基準增長情景以過去和當前的發展特點為基礎,分析其趨勢,並據此推導出來的可能情景。在基準增長情景的基礎上,設計另外兩種情景:一是協調發展的情景,主要考慮按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和效率的提高實現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二是“風險”情景,這種情景更多考慮到未來麵臨的可能風險。

在本節,我根據中國經濟增長和結構特點及其趨勢,對一些外生因素做出假設,模擬中國2010-2030年經濟增長和結構變化的各種情景。在各種情景的模擬中,我們外生假設了人口、勞動力增長趨勢、城市化進程、政府消費增長率以及全要素生產率(TFP)(注 全要素生產率是指“生產活動在一定時間內的效率”。是衡量單位總投入的總產量的生產率指標。即總產量與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率常常被視為科技進步的指標。全要素生產率的來源包括技術進步、組織創新、專業化和生產創新等。產出增長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長率的部分為全要素生產率(TFP)和要素生產率)的增長率等。

基準情景預期中國經濟將繼續過去的發展趨勢,勞動力仍將快速轉移,人力資本的積累以及科技進步可能給中國經濟帶來規模遞增效益,體製改革將進一步深入,在金融體製、貿易體製、投融資體製以及國有企業改革方麵的改革,將促進要素在不同部門和地區間更加合理有效地配置,這些因素的共同“合力”作用,將促使2010-2030年TFP增長繼續保持過去30多年的水平,年平均增長率維持在2.0%-2.5%。城市化和工業化將快速推進,城市化水平將以年均提高1.1個百分點的速度繼續快速推進,“十一五”末期將達到49%左右,預計到“十二五”末期達到54%,2020年達到60%左右。未來一段時期,技術進步將延續一定的偏向性。居民的儲蓄行為在“十一五”期間不會有太大變化,但在2010年(“十二五”開始)以後,儲蓄率將因中國政府動真格的內需拉動政策而大幅下降。與世界貿易組織有關的各項關稅減讓等承諾得以履行,入世帶來的影響和效應將延續下去。

十六屆四中全會明確了“堅持以人為本、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更好地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這是指導中國未來發展的基本綱領,按照科學發展觀,我設計了協調發展的情景。在該情景裏,考慮到各項體製改革快速順利推進,市場在配置資源方麵的作用進一步增強,結構調整大力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取得長足進展。

在基準情景基礎上,我進而假設,產業結構進一步升級,服務業規製的改革推動服務業(尤其是生產型服務業)快速發展,最終帶動整個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同時隨著市場化改革的進一步推進,各種資源(包括能源)的價格得以理順,資源配置更趨合理化,企業能源和資源的利用效率得以大幅提高。因此,我假設技術進步的偏向性及中間投入率的變化在基準情景基礎上更加偏向於各產業之間的協調發展。主要是各部門對服務業和高技術性產業的中間使用增長更快,高技術行業的增加值率上升。

在基準情景基礎上,服務業TFP的增長率,2010-2020年間每年快1個百分點,2020-2030年間每年快0.5個百分點;能源的利用效率提高0.2~0.5個百分點;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快速轉移。

考慮到未來發展可能麵臨各種不確定因素,我還模擬了“風險”情景。在該情景下,突出強調了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一些主要挑戰和風險,如:(1)在銀行體係改革、國有企業改革方麵不盡如人意,資本市場發育緩慢,這將導致本世紀20年代或更長時間裏在資本使用方麵的低效益仍難以避免;(2)相對短缺的城市公共產品對勞動力轉移和城市化推進的製約,體製改革麵臨的諸多阻力導致其推進緩慢,勞動力轉移進展緩慢;(3)人口老齡化以及撫養率的提高導致儲蓄率(投資率)的下降;(4)日益增多的國際貿易摩擦對進出口負麵影響等等。

所有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將影響未來中國TFP的增長率。綜合這些因素,我在“風險”情景中設定TFP的增長率低於過去30多年的平均水平,年均增長率維持在1.5%~2.0%;相對基準情景勞動力的轉移速度放慢,居民儲蓄率下降。通過以上情景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1)“十二五”(2011-2015年)期間以及2016-2020年經濟快速增長最主要的動力仍然是資本的快速積累,其貢獻率分別達到了63.5%(協調發展情景)、67.4%(基準情景)和72.1%(風險情景)。同時,模型模擬結果也說明,由於城市化、人力資本投資、經濟體製改革以及技術創新帶來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對於21世紀20年代後半期的經濟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大,到2015-2020年間,全要素生產率的貢獻率將比“十二五”期間提高10到15個百分點,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是實現未來經濟持續較快增長的關鍵。

(2)“十二五”期間和2016-2020年間,產業結構將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深化繼續調整並趨於優化。“十二五”期間以及2016-2020年產業結構變化的主要特征表現為第一產業比重繼續下降,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比重有所上升。到“十二五”期末,三次產業的比重可能為10.8:54.2:35.1。到2020年三次產業的比重將為7.3:52.5:40.2。

(3)模擬結果顯示,如果能夠實現國民經濟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經濟增長對環境的破壞要小得多。以2020年為例,協調發展情景下的四種主要汙染物的排放量比基準情形要低7%到13%。

(4)中國在未來10到15年間仍然存在經濟增長放緩的可能性,例如,貿易摩擦對進出口的負麵作用、儲蓄率下降和資本積累速度的放慢、體製矛盾造成的製度成本上升等等,以及世界的外生性災變,都有可能使未來中國經濟增長速度下降到6%左右。但盡管如此,高經濟增長情景仍然突出了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機遇大於挑戰的結局。在這種情況下,我假定中國的全要素生產率每年增長3%左右,利用經濟發展預測模型顯示,“十二五”期間中國經濟增長率為8.5%左右,“十三五”(2016-2020年)為7.9%左右,“十四五”(2021-2025年)為7.2%左右。高方案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速比基準方案高0.5個百分點,到201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將比2000年翻兩番,提前3年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的目標。城市化水平每年提高1.4個百分點,2015年中國城市化率達到50.6%,2020年達到64.8%。2020年之後中國城市化率已和發達國家的城市化率相若,城市化進程也開始逐漸緩慢下來。

(5)人民幣對美元的彙率升值如果按每5年5%速率計算,2010年GDP總為39.7983億元(USD$60483.7386億美元)(統計局1月20日公布)。“十二五”期間,GDP年均增長率為8%左右,到期末GDP總量將為59.8429億元(USD$90946.7782億美元),中國也將由下中等收入國家進入上中等收入國家。相比較2015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為106.2424億元(USD$161462.7641億美元)。到“十三五”(2016-2020年)期間,GDP年均增長率為7%左右,到期末,總量將達到899832.9734億元(USD$136752.7315億美元)。相比較美國2020年國民生產總值1173003.034014億元(USD$178267.9383億美元)中國總量水平仍在很大程度上落後於美國,但為趕超美國的最後衝刺奠定了堅實基礎。(參見表5-1)

2010年-2060年中國GDP,美國GDP,日本GDP國內生產總值預測

2009年中國GDP:340903億元

USD$51808.9666億美元(統計局1月11日修正)

2010年中國GDP:397983億元

USD$60483.7386億美元(統計局1月20日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