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的德國古典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理論來源之一。這一時期德國古典哲學最著名的人物是黑格爾和費爾巴哈。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是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的集大成者,是繼康德之後這一哲學派別的頂峰。黑格爾以後,古典唯心主義哲學就開始衰落了。
黑格爾,1770年8月出生於德國斯圖加特的一個官僚家庭。1788年進圖賓根神學院學習神學。法國大革命爆發後,黑格爾極其興奮,歡呼法國大革命是“一次壯麗的日出”。在他的日記裏,他還留下了“反對暴君!”“自由萬歲!”“盧梭萬歲!”的口號。黑格爾還與同學一起種了一棵“自由樹”。雅各賓派專政後,黑格爾對法國大革命的看法發生了很大的轉變。他憎恨暴力革命,稱人民群眾“隻是一群無定形的東西”,說“他們的行動完全是自發的、無理性的、野蠻的、恐怖的”。
大學畢業後,黑格爾大部分時間都是擔任大學的講師、教授。1801年,三十歲的黑格爾任教於耶拿大學。1829年,黑格爾就任柏林大學校長。正是在這一時期,黑格爾的哲學思想最終被定為普魯士國家的欽定學說。因此,說他大器晚成毫不過分。第三年,霍亂病橫掃歐洲,黑格爾不幸染上了它,當年就去世了。
黑格爾的哲學著作極其豐富,其代表作品有《精神現象學》《邏輯學》《哲學全書》《法哲學原理》《哲學史講演錄》《曆史哲學》和《美學》等。
黑格爾是個客觀唯心論者。他和康德的看法不同,他不承認有獨立存在於意識之外的“物自體”,也就是不承認意識之外有客觀物質存在。他認為在自然界出現之前存在的是整個宇宙精神,他稱它為“絕對精神”。他把絕對精神看作世界的本原。絕對精神並不是超越於世界之上的東西,自然、人類社會和人的精神現象都是它在不同發展階段上的表現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發展、永恒的生命過程,就是絕對精神本身。這樣,他把一切都弄顛倒了。馬克思曾經就此指出,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哲學是“兒子生出母親,精神產生自然界,基督教產生非基督教,結果產生起源”。他的絕對精神,不過是上帝的別稱而已。黑格爾哲學的任務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過自然、社會和思維體現出來的絕對精神,揭示它的發展過程及其規律性,實際上是在探討思維與存在的辯證關係,在唯心主義基礎上揭示二者的辯證統一。
圍繞這個基本命題,黑格爾建立起令人歎為觀止的客觀唯心主義體係,主要講述絕對精神自我發展的三個階段:邏輯學、自然哲學、精神哲學。黑格爾在論述每一個概念、事物和整個體係的發展中自始至終都貫徹了這種辯證法的原則。黑格爾的巨大功績是他闡述了發展的思想,提出了質量互變、對立統一和否定之否定三個規律,把世界上的一切都看作是處在不斷地運動、變化、發展的過程中,認為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基礎。他說:“矛盾是推動整個世界的原則,說矛盾不可設想,那是可笑的。”黑格爾也把人類曆史看作是從低級到高級、從不完善到完善的發展過程。這是人類思想史上最驚人的大膽思考之一,是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體係中的“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