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丹(Augeuste Rodin,1840-1917)在歐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詩人但丁在歐洲文學史上的地位。羅丹和他的兩個學生馬約爾和布德爾,被譽為歐洲雕刻“三大支柱”。對於現代人來說,他是舊時期(古典主義時期)的最後一位雕刻家,又是新時期(現代主義時期)最初一位雕刻家。他的一隻腳留在古典派的庭院內,另一隻腳卻已邁過現代派的門檻。可以說,羅丹用他在古典主義時期鍛煉得成熟而有力的雙手,用他不為傳統束縛的創造精神,為新時代打開了現代雕塑的大門。當年輕的藝術家們蜂擁而入向前跑去時,他卻已入衰邁之年,他走不動了。他的創作對歐洲近代雕塑的發展有巨大的影響。
羅丹1840年出生在法國一個很普通的平民家庭。父親是一名普通的警務人員,母親是一名貧苦人家的女兒。羅丹很小時就表現出了對繪畫的濃厚興趣,而且有相當的天賦。與普希金一樣,羅丹不喜歡的功課成績都很差,這使在他身上寄托了很多希望的父親深受打擊。在姐姐瑪麗的幫助下,父親把羅丹送進了巴黎美術工藝學校。姐姐靠自己掙得的工錢來為他提供食宿費,羅丹從小就深深地敬愛著姐姐。
羅丹進的美術工藝學校是蓬巴杜夫人所寵幸的畫家巴歇利埃在1765年創建的,學生在這裏學習裝幀藝術和製圖。在這裏他遇到了終生敬仰的啟蒙老師荷拉斯·勒考克。勒考克是一個普通的美術教員,但他一開始就鼓勵羅丹忠實於真正的藝術感覺,而不要按照學院派的教條去循規蹈矩。也許正是這種教導影響了羅丹的一生。在此期間,他常去盧浮宮臨摹大師的名畫。由於買不起油畫顏料,羅丹轉到了雕塑班,並從此愛上了雕塑。勒考克又介紹他到當時法國著名的動物雕塑家巴椰那裏去學習,使他受到良好的基礎訓練。在經過三年艱苦而勤奮的學習後,羅丹躊躇滿誌,準備投考巴黎美術學院。勒考克把羅丹介紹給當時著名的雕塑家曼德隆,他自己作為推薦人在羅丹的入學申請書上簽字。但這也沒用,羅丹落選了。第二年依然落選。第三年,一個老邁的主持人在羅丹的名字旁邊幹脆寫上:“此生毫無才能,繼續報考,純屬浪費。”就這樣,未來的歐洲雕刻巨匠,竟被巴黎美術學院永遠拒之門外,這對渴望成為雕塑家的年輕的羅丹是一個沉重打擊。
正在羅丹為兩次的失敗感到痛不欲生時,傳來了姐姐因失戀而入了修道院的消息。這使羅丹極為傷心。兩年後,姐姐在淒苦中死去。沉重的打擊使羅丹不能自拔,他萬念俱灰,進修道院當了一名修道士。善良而明達的修道院院長埃瑪爾從羅丹壓抑的表情上看出了他的心思。當他看到羅丹確有才氣後,就勸說羅丹去繼續其雕塑事業,並以“用藝術為上帝服務”這句話來鼓勵羅丹。羅丹用一顆被撫慰而充滿感激的心為埃瑪爾院長做了一件雕像。
羅丹重新回到勒考克身邊,在他的幫助和支持下,開始了邊工作邊自學的奮鬥生涯。雇不起模特兒,他就請一個塌鼻的乞丐畢比給他當模特兒。乞丐的醜陋使羅丹看到了在其被磨損的臉上,有著人類所共有的愁苦和淒涼,同時他也想到了那位終生辛苦勞作而孤獨的雕塑大師米開朗基羅。在羅丹的眼中生活的美醜和藝術的美醜有了不同意義。他創作時注意光線在作品表麵的表現,將其所要展現的思想內涵融入到作品中去,使雕塑藝術成為一種強有力的語言,人們在思想上所感受的內容要遠遠超過視覺感受。這一藝術思想正是大師米開朗基羅在晚年苦苦追求的,而經過三百多年後第一次在羅丹的《塌鼻男人》中得以成熟展現並貫穿其一生,成為它們的靈魂和魅力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