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與人生(2 / 3)

(四)

文化的影響是什麼?我在想文化可否是基因,我認為是可能的,要不為什麼說出生於書香門第的人,長大後他身上就有這種氣質呢?一定是在一代代的基因裏就體現著的。因此美國的孩子即使再娛樂,他從小養成的價值觀念是不會動搖的。香港電影演員周星馳被中國人民大學聘為教授。周星馳電影的特色叫“無厘頭文化”,在內地,尤其是在大學校園裏影響非常廣泛。我非常喜歡周星馳,最早看的他的電影是《龍蛇爭霸》,那時他還是個小青年,演一個配角,非常不錯。在擁有許多優秀演員的香港,他獨辟蹊徑,形成了自己的表演特色,相當不容易。香港演藝界,尤其是在男演員中,有一批人是苦孩子出身,他們是奮鬥者,所以我喜歡周星馳,把他的影片都定為娛樂片,什麼《少林足球》《大內密探零零發》等。在他的娛樂片中,雖然大部分情節是搞笑的,包括《大話西遊》,但其中有思想或思想的片斷。這些片斷是深刻的,情節和細節的設置是機智和俏皮的,這些都是我所喜歡的。我跟香港的教師們探討過關於周星馳電影在香港大學裏有沒有構成一種影響的問題,是不是周星馳的電影一演,整個香港大學裏一片這樣的文化呢?回答是相反的!它不會影響到大學校園的文化。香港人隻是把它當成電影,看過就過去了,然後還是接受大學文化。為什麼在大陸就變成了校園裏一片“無厘頭文化”呢?這究竟是怎麼造成的呢?我作為大學的中文教師,有時候在教學的時候極為困惑,而扭轉這一點要費九牛二虎之力,其效果並不好。現在凡女孩子,無論是詩歌、散文、書評、影評、日記,幾乎都是一個主題——情愛。凡男孩子,除了極少數還能看到莊重之作,差不多都好像流水線上、複印機上出來的一樣,行文都是“周星馳”式的。我說可以換一種行文的方法,可以寫一點其他的,但無論如何號召,都是成效甚微,可見其影響之大!這個問題可供我們去思考。我們有些文化現象絕對不是世界性的,比如讀書,全世界有一個共性,就是讀書的人和以前相比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因為先是有電台、有報紙、有刊物,然後有電視,有網絡。人們獲取一切信息或趣味的東西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和形式,書本和人的關係鬆弛了。但比較特殊的就是中國人與古老的閱讀習慣更快地疏遠了起來。還有就是這種“無厘頭文化”在我們第二代身上所呈現出來的這樣一種狀況。再有就是手機短信息和網上聊天現象,不要以為這是世界共同的,絕對不是。手機短信息隻是中國的特色,國外也有手機短信息,但不會發出那麼多俏皮的、娛樂的信息。手機短信息我見過質量非常高、非常深刻、非常有理念的,而且有些幾乎是名言,是我們讀名人錄、名言集的時候所不能讀到的一些相當雋永的話語,但大多數的隻不過是小聰明而已,沒有意思。這些東西構成一種文化的泡沫,隻有意思而沒有任何意義。文化也有泡沫現象,我們看到美國人製造了大麵積的娛樂文化,引領了全球娛樂文化的時代,但美國人無論怎樣娛樂,智商都不會降低。可能恰恰在娛樂過程中,他的文化還在提升,智商還在提高。但是另外一些民族可能是在快樂的過程中僅僅被塑造成了隻會娛樂的動物,文化的其他元素和人類的關係散失掉了,這是應當考慮的問題。

(五)

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是如果沒有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那一時期特殊的文化影響,改革開放對於我們國民來說會在心理上、精神上變得那樣順理成章嗎?當我們讀西方文化史的時候,當我們讀到啟蒙文學那一時期,我覺得80年代的中國文化包括中國文學就是啟蒙的。當時有那麼多的文學作品,反映了那麼多的社會現象,正因為這個啟蒙的作用,才有了今天所看到的經濟成果、科技成果。應該看到在80年代整個新時期文學所起到的作用。那個時代在我頭腦中留下了一些深刻的文化印象,說起美術,就會想到羅中立的《父親》,在那樣一個年代那樣一幅關於陝北老農的油畫裏,它使我們所有看著、欣賞著這幅油畫的人想到了什麼?油畫本身就傳達出了一種思想——有知識、有能力的中國人要奮鬥啊!為了我們這樣的父親,它給人的鼓舞是從內心發出的。尤其是油畫中的一個細節,老農耳輪所夾的那半截鉛筆,老農臉上那一道道深深的皺紋,還有老農的微笑,幾乎是對生活沒有要求的那種微笑,這就是我們新中國的農民,對於物質生活的訴求是那樣的低,能吃飽飯他們臉上就有笑容。作為這個國家的青年人,一想到這樣一些農民父兄們就覺得自己所負的責任。我還想到另一幅油畫《心香》,它的整個畫麵就是一顆卷心菜,隻有少許的幾片葉子,已經沒有了水汽,沒有了支撐力,耷拉在土壟上,而且被菜青蟲咬過,但就在卷心菜的正中翠生生地長出了菜花。一看這幅油畫,我們立刻知道它所表達的內涵。頓時,那個時代的每位知識分子,無論是青年的、中年的、老年的,都知道我們應該像那卷心菜長出的花一樣,即使是在那樣的環境中我們也要生長。印象深刻的還有一幅油畫好像是叫《穿白色連衣裙的少女》,在還沒營業、還沒打開小窗的書刊亭旁邊,一位穿一襲白色連衣裙的女孩早早地站在那裏等待著買書。她手裏在看《中國青年》,那顯然不是為《中國青年》這本雜誌在做廣告,而是標誌著、傳達出那個時期中國青年們的學習熱潮。尤其是有的出版社重新出版了古典名著的時候,排了長長的隊伍,誰敢說後來為國家振興做出貢獻的那些人士中,與這一文化背景無關。沒有這樣的文化背景所呈現出來的整個民族向上的精神狀態,這些成就能憑空而來嗎?它能夠成為一個國家的整體成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