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回 捆仙繩陣前收伏 救龜蛇二將騰空(2 / 2)

元帥說:“待破了關寨,送還武當山,候教主發落。”正言間,探子報進說:“又有一道人,口稱長壽大仙,與八卦仙好友。聞知吊在旗杆上,特來報仇,在營前大罵。”元帥說:“既如此,應龍孩兒出去擒他。”應龍得令,上馬提戟,衝出陣前,大叫:“妖道,快來會我。”那道人仗劍來迎,二人戰有十個回合,道人把口一張,吐出數條火龍,直奔應龍。應龍嚇得魂不附體,大敗而走。小軍報知元帥,元帥令仙童去救應龍。仙童得令,上馬出營,正遇應龍,應龍叫:“母親救我!”仙童說:“不妨事。”放過了應龍,仙童笑道:“些須小技,在我麵前弄巧。”隨把小金瓶倒出數條水龍,澆滅火龍;祭起捆仙繩,又將道人捆住,解回營中。元帥吩咐:也吊在旗杆上。長壽大仙現了原形,乃係一條大蛇,盤在龜背之上。梨花見了好笑,說:“西番多用這般人。”捷書飛報唐王,一麵傳令搶關。

軍士忽報進說,外麵有一黑臉道人,要見元帥。梨花吩咐請進,道人走進營中,梨花起身相迎,問道:“仙友何處洞府?那座名山?乞道其詳。”

道人道:“貧道乃北極真君座下張大帝便是。”梨花聽了,倒身下拜,迎入帳中上坐,說:“大帝此來為何?”道人說:“因龜蛇二將私逃下山,今被元帥擒住,特來討個人情,放了他。”元帥聽了,頃刻令軍士放下,解去捆仙繩,二物複變人形,上前拜見大帝,大帝說:“你兩個孽障,私逃下山,吊在這裏吃苦。吾不來救你,不知吊到幾時,快過來拜謝元帥。”梨花也來陪禮畢,便向大帝說:“本帥到西番,不知還有險處麼、乞明指示。”大帝說:“有兩句詩贈你,你謹記著,後有應驗:

詩曰:

此去蘆花有險驚,金光陣上產麒麟。

梨花聽了,拜謝大帝。大帝出了營門,帶了龜蛇二將,駕雲而去,竟往北方不表。卻說元帥吩咐三軍搶關,番軍投順。得了麒麟山,養馬三日,查明府庫錢糧,傳令起兵西進。出了關門,望西進發。行了數月,來到蘆花河,有關擋路,傳令紮營不表。

再言蘇寶同,向日被二路元帥薛丁山殺得大敗,同了鐵板道人、飛鈸禪師,一齊逃走。飛鈸禪師煉了十六麵金飛鈸,鐵板道人煉了二十四麵鐵板。

三人懷恨,想要報仇,到各處名山,請了許多道友,稟知國王:差人往韃靼國,借兵十萬;金萱王叔領兵,波斯國差大將寶樹起兵十萬;烏孫國差駙馬洛陽起兵十萬;鬼空國差山桃起兵十萬;彭虛國差紅榴起兵十萬;天竺國公主銀杏起兵十萬;真童國公主金桃起兵十萬;蘇碌國太子名扶桑,起兵十萬,前來助戰。八國共來兵八十萬,連本國兵五十萬,共一百三十萬,皆在關外駐紮。寶同迎八將進關,設筵接風。次日升帳,傳齊八位將軍聽令道:“深恨唐將奪了我國許多地方,十去其八。今欲擺下一個金光陣,複回西番,殺他片甲不回,方消此恨。聞唐兵已到蘆花河,煩將軍等各帶本部兵馬,按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八方鎮守。聞鼓者進,聞金者退,不得有違。”八將齊聲:“得令!”各帶本部兵,按八門鎮守去了。有詩為證。詩曰:一百卅萬雄兵到,那怕唐朝會用兵。

未知破陣如何,且看下回自有分解。

卦互相搭配又得六十四卦,用來象征各種自然現象和人事現象。八卦相傳為伏羲所造,後用來占卜,小說中常以此運用到排兵布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