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最起碼的個性(1 / 2)

這裏所研究的內容,在多種領域上來說都是超前的。它最初不是按照常規的研究安排的,它不是一項社會性的研究,而是一次旨在解決各種個人道德的、審美的以及科學問題的私人性的探索。我隻是力圖使自己信服並且從中獲得教益,而不是讓別人去論證。但是出乎我意料的是,這些研究對我如此具有啟發作用,滿含著令人拍案叫絕的東西以至盡管有方法上的缺點,為其他人寫出某種形式的報告還是合情合理的。

另外,我思考心理健康問題是如此急切,以至任何意見、任何材料,不管怎樣有待討論,都具有巨大的啟發價值。這種探索原則上不具備可行性,以致於假如我們要坐等慣常可靠的材料,我們將不得不永遠等待下去。

這樣,似乎應做的唯一令人佩服的事就是不要害怕錯誤,投身進去,盡力而為,以期能在從大錯誤到最終走向真理的過程中,學到足夠的東西。否則,對待這個問題就隻有置之不理。因此,我在還不知道會有什麼用處的情況下,將下麵這個報告呈獻出來,並向那些堅持傳統的信度、效度以及取樣等的人們表示由衷感謝。

我把自己認識的一些著名人物和了解到的曆史人物以及另外一些人作為研究對象。另外,在一次對年青人的研究中,對3000名大學生進行了篩選,但隻有哈佛大學生可直接作為研究對象,有一、二十名也許將來可作為研究對象。我不得不斷定,我在原來的研究對象那裏發現的自我實現的類型,對正處在發展中的青年來說是意義無窮的。

因此,與艾維林·巴斯金博士和但·裏德曼合作,我們開始對一組相對健康的大學生進行調查。我們決定任意在大學生中選出最健康的1%。盡管這次探索在持續了兩年之後,在完成之前被迫中斷,但它在臨床水平上卻具有特殊的啟發意義。我們也曾希望由小說家和劇作家們所塑造的那些人物能夠用於研究,但沒有發現有任何一個具有現實意義(這本身就是個引人深思的發現)。

淘汰或選擇研究對象所依據的第一個臨床依據除了有一個消極的方麵外,還有一個積極的方麵。消極的選擇標準使被選對象中沒有神經病、精神變態性格、精神病或這方麵的強烈傾向。也許身心疾病要求更仔細的研究和判定。在可能的情況下,就給予羅夏測驗,但結果證明這些測驗在顯示被隱藏的精神變態方麵比選擇健康的人更有價值,選擇的積極標準是自我實現的確定的證據,自我實現仍然是一個難以具體描述的症候群。為服務於我們討論的目的,自我實現也許可大致被描述為充分利用和開發天資、能力、潛能等等。這樣的人似乎在努力地使自己達到完美。這使我們想到尼采所說的:“你就是你自己!”他們是一些已經走到,或者正在走向自己力所能及高度的人。他們的潛能也許是個人特質的,或者是人人都有的。

這一標準的另一層意思是,研究對象在任何時候對安全、歸屬、愛、尊重和自尊的基本感情的需要,以及對於理解和知識的需要的滿足,或者能在多大程度上達到這種滿足。這就是說,所有研究對象都感到安全和無憂無慮,感到被公認,感到愛和被愛,感到自身的價值並且被尊重。他們已經明確了自己的哲學、宗教或者價值取向。至於基本的滿足是自我實現的充分條件還是必要條件,這是一個尚未解決的問題。也許自我實現意味著基本滿足再加上最起碼的天才、能力或者(人性的)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