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術者以簡單的、柔和而又堅定的言語反複對被試進行催眠誘導,例如“你的手臂放鬆了……你的腿也放鬆了……眼皮發沉了……你要睡了”,這是嗜睡和催眠的暗示。同時,催眠術者還要結合對被試進行集中注意的暗示過程,進而誘導其進入視想象(visuaimagery)。例如令其“注意軀體某一肢體某一肌肉”;令其“隻聽到催眠術師的聲音,其他什麼也沒有聽到”,“不論發生什麼事情就讓它發生吧”,“在你的麵前是美麗的草原,風景如畫……”隨著催眠誘導,逐漸覺得困倦、嗜睡,全身趨於弛緩,但仍有少量自主活動。此時進入輕度催眠狀態,經過繼續誘導,可進入中度或深度催眠狀態。此時被試對外周的感覺繼續減少,意識趨於朦朧,同時變得順從,容易接受施術者各種暗示和指令。Hilgard JR認為,典型催眠狀態可有以下心理特征:①決策能力減退;②注意重新分配;③增加了對以往有益視覺記憶的回憶和提高了幻想性;④減少對真實性的檢驗,結果對歪曲事實表示寬容;⑤增加暗示性;⑥角色行為表露;⑦對催眠狀態挖掘出來的過去的問題容易寬容。
上述催眠條件下個體具有的各種心理特征和鬆弛的軀體狀態,都有利於心理治療的實施。被試周圍感覺減弱,但中樞某些局部的覺醒度反而提高,醫生的暗示治療就可發揮更大的作用。此時醫生可以提出病人的疾病原因,暗示他症狀很快就會消退等等。
當醫生確信治療已達到目的,即可用暗示法解除催眠。通常用數數法誘導病人解除催眠,也可用入睡暗示誘導病人進入睡眠狀態,然後自然清醒。
2.適應征
催眠療法應用範圍很廣,如在催眠狀態下可使病人重新經曆和體驗過去曾經發生的東西,從而使病人恢複已遺忘了的記憶。由於催眠的特殊放鬆反應和暗示性,故也能使用於軀體疾病,例如心髒病、產科、癌腫、潰瘍病等的疼痛。但催眠療法主要用於各種神經症、心身疾病和其他某些心理行為障礙,包括癔病、心因性焦慮和恐懼、神經性嘔吐、厭食、頑固呃逆、性功能障礙、某些疼痛病例等。
此外,催眠術可以與其他一些心理治療方法聯合使用。例如心理分析療法可在催眠條件下進行,此時抗拒作用相對較弱,病人容易談出童年時的真實體驗,從而使分析、治療過程縮短。這一方法被稱為催眠分析(Hypnoanalysis)。還有人主張將催眠法與行為矯正療法結合起來,認為可以促進行為矯正的治療效果(Dengrove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