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智慧之源(1)(1 / 3)

1智慧之源

開啟智慧之窗

一次行軍途中,拿破侖帶領衛兵和一位工程師先到前麵探路。他們來到了一條河邊,河上沒有橋,但部隊又必須迅速通過。

拿破侖問工程師:“告訴我,河有多寬?”

“對不起,閣下!”工程師回答道,“我的測量儀器都放在後麵的部隊裏,他們離我們還有10英裏遠。”

“我要你馬上量出來。”

“這做不到,閣下!”

“我命令你馬上給我量出河寬,不然我就處罰你!”

工程師沉默了一會,很快想出了一個辦法。他脫下鋼盔,讓帽簷和他的眼睛、河對岸岩石上的一點剛好在一條直線上。然後,小心翼翼地保持身體的直立平衡,不斷地向後退,等到眼睛、帽簷和岩石的一點剛好在一條直線上時,就停了下來。他把自己所處的位置標好,並用腳量出前後兩點的距離,然後對拿破侖說:“這就是河流大概的寬度。”

拿破侖大為高興,馬上就提升了他的職務。

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道理:智慧本身就隱藏在我們的腦海裏,隻是由於我們自身的惰性,使得它們沒有充分開發出來。如果不是迫不得已,人們很難發現自己竟然如此聰明睿智。

腦子裏麵的秘密

為什麼有人能夠預先看出後幾步棋的布局,而另一些人卻難以預料出這步棋將導致什麼樣的後果呢?最通俗的說法是:這個人腦子靈活,那個人腦子笨。

為什麼有些人在藝術方麵表現出才華橫溢,而另一些人卻在數學和科學方麵成績斐然?簡單的說法是:這個人有藝術細胞,那個人有科學家的頭腦。

所有這些秘密都鎖在頭顱內——大腦——一個3磅重的器官。

人腦到底是什麼?它到底有哪些特質?現代醫學發現,中樞神經係統分為兩個部分。其一是頭內的神經細胞群(腦神經),其二是脊髓內的神經細胞群(脊髓神經)。

將頭蓋骨揭開往裏看,會在三層薄膜和大量腦脊髓液之下,看到一大團狀似核桃仁的旋繞狀物體,不過它遠比核桃仁柔軟,這就是人腦,它比任何醫學檢查所顯示的圖像都要複雜。

它包括了左、右腦半球兩個主要部分。左腦半球和右腦半球幾乎像照鏡子般相像,不過又不盡相同。每一個半球依序由題葉、頂葉、枕葉、顳葉四個部分組成。隔開半球、葉與葉的三個裂縫,看起來就像是山脈之間的罅隙。它們分別是縱裂、薛氏裂和中央塑。

中樞神經係統由脊髓、腦幹(包括延腦、橋腦、中腦和間腦)、小腦以及兩個腦半球組成。不妨從尾端的脊髓開始說明,脊髓能接收皮膚和股長肉傳來的訊息,再送出指示行動的訊號,從脊髓往上延伸的部分稱為腦幹。除了嗅覺和視覺之外,腦幹幾乎是傳遞人體所有感官訊息的必經的管道。視覺直接傳人大腦皮質,嗅覺直接傳人大腦中的邊緣係統。

在腦幹之內,延腦之上是橋腦,橋腦之上是中腦,中腦之上是間腦。延腦控製和調節許多重要的身體功能,諸如心髒跳動的頻率,血壓和呼吸等等。

覆蓋著橋腦和中腦的是小腦。腦半球之下則是一大團密密糾纏的基底神經核。基底神經核與小腦密切合作,控製了所有身體協調及平衡的功能。

對於大多數讀者來說,講這些或許太枯燥單調了,然而正是這些複雜的構造,決定了每個人的智力水平和天賦才能。

智力的秘密

在心理學研究中,不同的心理學家通過實驗和思考給智力下過不同的定義。德國心理學家斯敦認為:智力是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但另一些心理學家則提出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環境的適應能力的確體現了一個人的智力,但不能明確說明智力的實質。

舉個例子:任何動物都有適應能力,青蛙、螳螂都知道如何去躲避敵人的追捕。但是很顯然,這種環境適應能力是不能用智力標準來衡量的,也就是說,不能因為青蛙比螳螂善於躲避敵人的襲擊就說青蛙的智力水平比螳螂高。

另有一些人認為智力是一種內在的潛在能力,包括對外界的感覺認識、記憶、思維等等。所謂“潛在”,就是說不同的人在解決同一個問題上可能有不同的方法,會產生不同的結果。但“潛在”隻是一種形象的描述,並不十分科學。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智力是一種抽象思維能力和判斷能力。它抓住了智力的主要因素,卻依然有失偏頗。智力的內容遠不止於此,它還包括另外的一些因素,如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和創造能力。

那麼究竟什麼是智力呢?翻開韋氏辭典(Webster’sthirt—NewlntemationalDictionary),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解釋:

智力:(A)—種了解的能力;一種知曉或懂得的能力。

(B)—種由智力測驗或其他社會標準測量出來的有用能力。它足以讓人以現有知識,應付新狀況或解決問題,去學習、預見問題、運用符號或關係創造新關係,以抽象方式思考。它能有效地把某種事物加以處理,朝著某個目標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