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不要小瞧了孩子(1 / 2)

隨著年齡的增長,心智的發育,孩子的自我意識逐漸發展起來,獨立意識也變得越來越強烈。在孩子的內心裏,最渴望的事情就是像“大人”那樣去生活,他們不希望家長再把他們當小孩子看待,忽視他們的感受,認為他們什麼都不懂,對他們總是指手畫腳。

家長經常認為孩子年齡太小,處理事情能力差,一定做不了什麼事情,其實,這隻是很多家長的主觀臆測,很多家長都小看了自己的孩子。

10歲的李揚在一旁看著媽媽插花,玻璃花瓶的底部要鋪上一層人造石做裝飾。“媽媽,我來幫你。”李揚抓起一把小石子。“不,你會把花瓶打壞的,在旁邊看著媽媽擺,好嗎?”“我不會打破花瓶的。”李揚仍要繼續,媽媽抓住了他的手:“到樓上去做作業,不要你管!”李揚沒趣地離開了客廳。

在媽媽的眼裏,李揚是不會插花的,所以媽媽無情地拒絕他了。李揚媽媽的這種做法,並不可取,她小瞧孩子了,一個10歲的孩子完全具有插花的能力。李揚媽媽應該告訴孩子怎麼做才能避免打破花瓶,然後,高興地和孩子一起把花插好。

孩子們希望父家長不要總是把他們當成什麼都做不了的小孩。家長這樣做,是對孩子的不尊重,沒有顧忌孩子的感受,會在孩子心靈投下陰影,孩子心裏會形成家長不會理解自己的偏見。

有一位媽媽碰到了這樣一個故事:

她的女兒性格內向,不善言談。在女兒上小學的時候,同事總是誇女兒老實聽話,她感到很欣慰,認為自己教育得好。因為他們夫妻兩人平時對女兒要求比較嚴,不許她幹這個,不許她幹那個,女兒對他們的話總是唯命是從。

自從上了中學以後,她發現女兒逐漸變了,雙休日的時候,不是待在家裏看電視或看課外書,就是和幾個同學一起議論著什麼,對她的嘮叨,也開始不耐煩起來。雖然不敢頂嘴,卻賭氣地躲到裏屋,幹脆不聽。而她呢,對女兒的訓斥、責備也愈來愈多。

一次,家裏來了客人,該吃飯了,女兒卻坐在那裏不動。當著客人的麵,她大聲訓斥了女兒一頓,誰知女兒不但不服氣,反而對她發起脾氣來,又哭又鬧,並且賭氣不吃飯。當時,她非常生氣,隻是當著客人的麵,沒有打女兒,心想:客人走了再找女兒算賬。客人走了,她也冷靜下來了。

今天的情況證明了自己教育的失敗,難道是自己的教育方法有問題嗎?媽媽開始了自我反省。看來,一味地訓斥、打罵是無濟於事了。於是她和先生商量,決定用開家庭會議來平息這場風波。這在以前是沒有過的。第二天晚上,他們開了一個家庭會議,三個人各講各的理由,給孩子同樣的權力,孩子說:“我是中學生了,我也有自尊心,為什麼總在客人麵前訓斥我?你們做得不對的時候,為什麼不讓我說話?還說我頂嘴,你們不要把我當小孩子。”在這次家庭會議上,全家人都心平氣和地談了各自的理由,最後達成了協議,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這場家庭風波雖然平息了,但留給媽媽的思考卻是深刻的。孩子慢慢長大,往往感到自己已不是小孩子了,不願被人小瞧了,而家長仍然把他們看做是小孩,沒有顧忌孩子的感受,當然就會引起他們的反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