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應該……”是很多家長的口頭禪。不可否認,很多家長都非常注重對孩子的教育,尤其重視言傳的作用,總是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但是,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身教往往比言傳更重要。希望孩子做到的,家長首先要做到。
晚飯後小華還要吃零食,媽媽不許。小華說:“那你怎麼想什麼時候吃就什麼時候吃呢?”媽媽被噎回去了。
媽媽和東東做遊戲,媽媽玩不好,兒子說:“媽媽真笨!”媽媽斥責孩子無禮,孩子委屈地說:“昨天我們玩遊戲的時候,我沒玩好,你不是也說我笨蛋嗎?”東東媽媽語塞。
怎樣看待這類“孩子噎家長”的現象呢?
自己做出不良“榜樣”,卻不許孩子學,這是一種想來非常奇怪,非常不合邏輯,然而事實上卻司空見慣的現象。其實這就是所謂的雙重標準,按道理說,如果某種做法是錯誤的,家長就不該去做;既然做了,就不應怕孩子學。可是現在家長的態度卻是:我可以這樣做,你不可以這樣做;你要照我的語言去做而不要照我的行動去做。家長自己言行不一,卻夢想言教勝於身教,有點滑稽。
仕程家三代單傳,爸爸媽媽對仕程寄予了很大的期望。
平時,爸爸經常告訴他:“兒子,想要將來有出息,你現在一定要好好學習,多讀一些書。”媽媽也總是告訴他:“程程,你將來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學,可不要辜負爸爸媽媽對你的期望啊!”聽到爸爸媽媽的話,仕程深有感觸,決心好好學習,不能讓爸爸媽媽失望。
然而,沒多長時間,仕程的決心就有所動搖了。因為每天晚上,吃完飯之後,爸爸媽媽總是在客廳裏看電視節目,一直到很晚。仕程在房間做作業的時候,不時地被從客廳裏“飄”來的聲音吸引。
於是,他草草地把作業寫完,然後跑到客廳裏去看電視。可是媽媽卻嚴厲地對他說:“你現在最大的任務是學習。為將來考大學打下基礎。小孩子看什麼電視,看你的書去!”
無奈之下,仕程隻好回到房間。他一邊心不在焉地翻書,一邊憤憤不平地想:爸爸媽媽總是讓我好好學習,可是他們卻總是看電視,這太不公平了!在這種心理的驅使下,仕程學習也不專心,效率大大降低,而且變得越來越叛逆了。
孩子的很多壞習慣,在家長身上都能找到根源,要想孩子做到,家長自己要先做到。
爸爸得知,15歲的兒子竟然不知什麼時候養成了吸煙的習慣。
剛開始,爸爸怎麼也不相信兒子小小年紀就養成了吸煙的習慣,直到上周接到兒子班主任的電話,他才知道這是真的。於是,爸爸決定好好地和兒子溝通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