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功利性讓孩子喪失了動力(1 / 1)

如果有一個滿懷功利心的家長站在孩子身後,即使孩子是天賦神童,也難以成功。

人天生是喜歡學習的,天生對未知的世界有著強烈的探知欲。這是一種無可否認的人類天性。

那麼,到底什麼原因讓那麼多的學生由“好學”變得“厭學”。讓我們一起來看一個小故事,雖然故事的主要內容與學習並無關係,但是卻也很好地解釋了這種轉變的原因。

有位老人最近很受困擾,因為鄰居一些調皮的孩子每天聚集在他家的附近,向他的房子扔石頭,雖然老人想了很多辦法來阻止他們,軟語相勸,打電話給孩子的家長,甚至威脅叫來警察,但是結果不但不管用,孩子們反而更起勁,石頭扔得更歡了。

經過一番思考後,老人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將孩子召集到一起,對他們說:“我現在慢慢地喜歡上你們扔石頭的遊戲了,為此我願意向你們付錢,每人每天l元錢,作為你們向我家房子扔石頭的回報。”盡管老人的話讓孩子們感到很驚奇,但他們仍然非常高興地接受了老人的提議。於是,每天孩子們在約定的時間來向老人的房子扔石頭,老人也每天如約付給他們每人1元錢。

這樣過了幾天後,老人又把孩子召集起來對他們說:“很抱歉,最近我掙得錢少了,無法每天付給你們每人1元錢了。你們看每人每天付5角錢怎麼樣?”孩子們聽後,雖然很是不高興,但最後還是接受了。

又過了幾天,老人再次抱歉地對孩烈門說:“最近我掙得錢更少了,連每天付給你們5毛錢也不夠了,隻能每人每天1毛錢了……”

聽著老人的話,孩子們迅速地交換了一下眼神,其中一個等不及老人說完就回道:“別想得美了,誰願意隻為了一毛錢幹這樣的苦差事?”說完,孩子們就都走了,再也不向老人的房子扔石頭了。

當與功利性相連時,連孩子們喜歡的惡作劇也失去其原有的味道,變為避之不及的苦差事。從“好學”到“厭學”其中的原因又何嚐不是如此呢?

所以,對待孩子學習的問題,我們必須要少一些功利性,不要讓獎狀、好吃的、比別人強、將來的好生活等功利性因素影響孩子學習的興趣。學習就是弄懂我們還不會的知識,如果孩子體驗不到獲取知識本身的快樂,對知識本身不感興趣,自然會將它看成是苦差事。我們應該做的是激發孩子的興趣,燃起孩子渴求知識的欲望,讓他們體驗到獲取知識本身的快樂,享受到學習的樂趣,並最終實現自覺的學習。

事實上,學習本來就是一件有趣的事。人的一生離不開學習,我們生命中的各種事情都是通過各種各樣的學習——書本上的學習、實際操作中的學習等而得來的。如果我們人為地為孩子的學習增添一些障礙或困難,讓孩子體味不到學習的樂趣,那麼學習就會變成一種讓人避之不及的痛苦事;但是如果我們能想方設法為孩子們去除這些障礙與痛苦,那麼孩子們在享受著學習樂趣的同時,也就會享受到快樂學習所帶來的成果了。

以藝術學習為例,許多孩子從小學習樂器、練習書法,覺得很有趣。對孩子進行藝術教育,本來可以讓孩子感受到文化熏陶、培養藝術特長、修身養性、保持心靈健康的。但現在,藝術教育功利化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各種組織機構舉辦的“青少年藝術大賽”數不勝數,對於家長或孩子來說,能夠獲得藝術競賽的獎項,也是炫耀的資本。無論是出於什麼目的,都帶有功利性,卻不曾想到這種功利帶給孩子的會是什麼樣的影響。孩子本來覺得學習樂器,練習書法很好玩,這下要參加各類比賽了,而且家長都會給孩子定目標,孩子有壓力,慢慢地,趣味沒有了,藝術學習成為苦差事。

作為家長千萬不要一門心思地希望自己的孩子通過學習繪畫、書法、舞蹈等技能來取得勝於一般人的成功。家長總是用嚴格要求自己的孩子,孩子就會總是在累的狀態下學習,使得孩子在技藝方麵得不到提高,在心理上得不到放鬆。教育孩子不應先確定是要把他培養成音樂家還是畫家,不能先入為主地有一個既定目標。

著名的鋼琴演奏家托薩曾告誡人們:如果有一個滿懷功利心的家長站在身後,即使孩子是天賦神童,也難成大師。因為家長把孩子的藝術學習作為追求功名的手段,功利心會汙染孩子純潔的心靈,中斷孩子對藝術的攀登。

有人說:競技場上,從雙杠上摔下來的總是那個一心想當冠軍的選手。學習是對未知事物、未知世界的探索,這種探索的過程是充滿快樂的。在這種快樂的探索過程中,孩子的頭腦和思維才會得到發展,也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

家長在對待孩子學習的問題上還是少一些功利性,以免誤將你的孩子推上遠離甚至厭惡學習的道路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