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小事卻引起了瑞利的思考:“為什麼開始時很容易滑動茶碗呢,而當碟子上灑上了熱茶後,茶碗卻紋絲不動了呢?”
瑞利想,這太有意思了,我一定要弄清楚這是為什麼。帶著這個問題,瑞利進行了反複的試驗和分析,最後,他得出這樣結論:茶碗和碟子表麵總有一些油膩,使它們之間的摩擦減小了,所以茶碗容易滑動。等灑上了熱茶後,表麵的油膩就消除了,摩擦加大,所以不容易滑了。
接著,他又開始研究油在固體摩擦中的作用,提出了潤滑油減少摩擦力的理論。後來,潤滑油被廣泛應用。瑞利也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
看吧,“問號”就是這樣神奇,它就像打開智慧寶庫的金鑰匙。真的是應了一位哲人的話:“當你提出一個笨問題時,通常可以得到一個聰明的答案。”
其實,提問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事,也是人們生存的一種本能。不過,隨著人們的成長,很多人似乎已經丟掉了好奇心,這真的很遺憾。事實上,由於好奇而一時衝動提出來的問題,往往包含著更多的創新性思維的火花。
愛因斯坦八歲時,從父親那裏得到一個羅盤,誰也沒想到他竟然圍繞著羅盤提出了二三十個問題。父母不能給他滿意的答案,他就找到一個從事技術工作的叔叔來專門給他講解。
武漢市有個超常兒童和愛因斯坦一樣,也是帶著“為什麼”學習的孩子。她14歲時被武漢大學破格錄取為少年預科班的學員。她能從別人習以為常的現象中找到問題。
比如,她發現月亮有上下弦之別,就問:“月亮為何經常變形狀?”她見家門、廠門、校門不同樣,就問:“門為什麼有許多樣子?”她乘船時見船是鐵製的卻可在水中航行,就問:“船為什麼不沉底?”太多太多的“為什麼”將她引領進了創新思維的王國。
由此可見,在某種程度上,提問是培養創造力的領路人,是開啟創新的突破口。有一個要注意的問題是,提問有簡單和複雜之分。例如“為什麼天是藍的?”“為什麼人會生病?”“為什麼瓷器堅硬卻易碎?”這類問題屬於簡單的提問,沒有什麼特別的目的,通常可以幫助人們獲取未知的答案。
還有一類問題,則是“別有用心”的,或者說是人為設計以達到某種目的的問題。例如“如何提問才能獲得他人的信賴?”“如何通過反問來回避讓自己尷尬的問題?”“如何通過提問才能緩和對方的對立情緒?”通過這類提問,往往能讓人們提升很多,學到很多知識。
每一個天才,都是真正的“問題獵手”。因此,大家平時一定要養成凡事多問“為什麼”、“如何”的習慣。即使是一件貌似平常的小事,如果不斷地詢問“為什麼”和“如何”,說不定就能通過問題的答案,創造出新的東西來呢!
窮追不舍:打破砂鍋問到底
小時候,大家是否與媽媽進行過這樣的問答呢:
“媽媽,我是從哪裏來的?”“你是媽媽生出來的。”“那媽媽是哪裏來的?”“媽媽是你的外婆、媽媽的媽媽生出來的。”“那我的外婆又是哪裏來的?”
“按照達爾文的進化論,最早的人類是從古類人猿變的。然後,每個人都是媽媽生出來的。”
相信,小時候的大家都向媽媽問過類似這樣的問題,而且往往對媽媽的回答不滿意,總是一直“為什麼”地問下去。其實,這在無意之間,大家就用了一種思維方式,也就是追問。事實上,這種追問是每個孩子的天性,也是質疑思維的表現。
一般來說,任何事物都有其原因和結果、表象和本質,有其發展規律和脈絡。通過結果,可以探出事物的原因;通過表象,可以發掘事物的本質。隻要善於運用一些不引人注意的線索步步深入地追究下去,從已知到未知,從現實到可能地加以思考,最後就容易產生出創造性成果。
追問思維就是由第一個“為什麼”引出的問題,再提問並一直追問下去,用一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直到找出問題根源,並解決問題的創新思維過程。
有一天,牛頓與朋友在花園裏的一棵蘋果樹下休息,一起談著物理學中的各種問題。突然有一個蘋果落下來,不偏不倚,正好砸在了牛頓的頭上。
牛頓看著這個蘋果,腦海裏突然冒出一個奇怪的念頭:蘋果為什麼落下來呢?它為什麼不往天上飛呢?是什麼力在吸引它嗎?吸引它的可能是地球。這個力朝向地球的中心,所以地球上所有物體都會往地上掉,牛頓這樣推測。
既然地球吸引著蘋果,那麼蘋果是不是也一定吸引著地球呢?牛頓繼續追問,在頭腦中進一步思考著。但是,為什麼隻看見蘋果落地,不見地球向蘋果飛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