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向優秀生看齊——學習好習慣(2)(2 / 3)

青少年朋友們,現在,大家學會怎樣做作業了嗎?如果大家想作業做得更輕鬆點,那就試試上麵的方法吧!

贏在複習:這樣複習更輕鬆

一棵果樹要經過發芽、開花,才能結果。其實,學習也一樣,預習、聽講都是前期打底階段,真正想有所收獲就必須好好複習才行。俗話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不善於複習的同學十之有九是學不好的。複習是掌握知識、提高水平的不可缺少的環節。

著名心理學家艾賓浩斯對遺忘現象研究後發現,人們對學到的新知識,一小時後隻能保持約44%,兩天後隻留下約28%,六天後隻剩下約21%。

這些數據表明,知識剛學過之後,遺忘得特別快,經過較長時間以後,雖然記憶保留的量減少了,但遺忘的速度卻放慢了。遺忘的規律是:先快後慢,先多後少。針對這一規律,我們學過新知識後,一定要“趁熱打鐵”,抓緊時間及時複習、鞏固。

1.及時複習

為了提高我們的記憶效率,複習要及時。這需要我們做好四件事。

第一,進行課後回憶。就是在聽課的基礎上,將所學內容再回憶一遍,它具有檢驗聽課效果的作用。如果你能順利回憶,就證明聽課效果好,反之就應尋找原因,改進聽課的方法。

課後回憶可按教師的板書提綱進行,也可按教材的綱目結構進行,從課題到重點內容,再到例題和每部分的細節,從而及時檢查當天的聽課效果,提高記憶力,養成善於思考的好習慣。

第二,精讀教材。對於那些在課後回憶不起來,記得不太清楚的知識點,應精讀幾遍教材。許多優秀學生的學習實踐表明,對教材理解得越透,掌握得越牢,學習效率就越高。這就是“熟能生巧”的道理。

精讀教材,一要全麵,二要突出重點。對課堂上未完全理解或在回憶中未能再現的內容要著重精讀。精讀時要注意把握要領,從多個角度分析同一個內容,並有意識地加強對易混淆概念的辨析。可以在教材的空白處寫下自己的體會。

第三,整理筆記。課堂上的時間畢竟是有限的,加上老師的講課速度一般較快,因此難免會漏記一些內容。

為此,課後一定要整理好筆記,先把上課時沒有記下來的部分補上,再把記得不準確的地方更正過來,以保證筆記的完整性和準確性,然後把筆記本上記錄的疑點弄明白,對於一些新發現、新體會,也需補進筆記內。對於我們青少年學生來說,筆記可是非常寶貴的資料。

第四,及時練習。課後練習包括書麵作業和實際操作等。這個階段我們要勤問解疑。發現疑點要及時提問,如問課本,問工具書,包括參考書,問同學,問老師等,徹底鏟除理解上的障礙。

2.理解複習

大量的實踐研究證明,對於理解後的知識很難再忘記。由此可知,理解是記憶的前提和基礎。要複習好功課,必須先把知識充分消化了才行,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做到:上課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把課聽懂,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積極思考問題;有疑必問,做到當天的問題當天解決,絕不拖到第二天再去想。

3.經常複習

對於剛剛學過的知識,我們很容易大量遺忘。所以,複習的次數就要相對多一些,間隔的時間也要相對短一些,也就是說要做到經常複習,隨著記憶鞏固程度的加深,每次複習的間隔時間可越來越長,在達到一定程度時,知識就會成為牢固的記憶,不會再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