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小富翁練成計——理財好習慣(2)(2 / 3)

怎樣貨比三家呢?比如,你想買一個學習機,就要先考察一下商場、超市以及街邊的商店,看哪家的學習機更便宜,不同價位的學習機都有哪些功能,自己真正需要的功能是什麼。

當然,不能忘了產品的質量,要了解一下商品的成分或質料,綜合考慮各種因素。隻有考慮全麵了,才能做出最佳選擇,買到更加實惠的東西。在比較的過程中,不單可以省錢,買到合適的商品,更重要的是可以鍛煉我們的思維能力和做出選擇的能力。

不過,我們要注意的是,不一定買所有的東西都要“貨比三家”,本來就很便宜的東西,也許就不值得花費太多時間去選擇了。因為時間也是很寶貴的,我們要學會判斷。

3.養成科學消費的習慣

我們要知道價錢不是評價商品的唯一標準,要學會挑選,不要隻圖便宜。還要記得保留購物憑證,一旦發現商品有任何問題要主動向有關方麵反映。

4.養成理智消費的習慣

麵對鋪天蓋地的廣告,我們絕不能因頭腦發熱就輕易相信。選擇一種商品關鍵要看自己的實際需要和商品本身的品質。也不要與別人攀比,或者看別人買什麼樣的,自己就買什麼樣的。別人的東西是別人的選擇,我們可以參考,但這不應成為自己購物的依據。

青少年朋友們,在購物的過程中,我們要學做精明的“購物狂”。

儲蓄有招:建立自己的小銀行

青少年朋友,當別人給你錢的時候,你通常是如何處理的呢?你是將它存起來,還是將它花在購買早就心有所屬的商品上呢?如果你屬於前者,那麼一定要堅持下去。如果你屬於後者,那麼,從現在開始你就要學會儲蓄了。這是我們青少年開始理財的第一步。其實,很多千萬富翁、億萬富翁,都是從儲蓄開始自己的財富之路的。

被稱為股票神童的司徒炎恩14歲時便揚名華爾街了。他的第一桶金就是靠儲蓄賺來的。

司徒炎恩9歲的時候,在媽媽生日的那天,送了一個生日卡給媽媽,上麵寫道:“我沒有錢買禮物,但我可以教您如何投資。”另外寫好了一封信,說如果自己有幾十元錢可以買股票,有4000多元錢便應該買房子,然後出租。

12歲的時候他就想自己買股票,結果股票行不讓兒童購買。到14歲後,司徒炎恩用儲蓄下來的100美元買了一家電腦軟件公司的股票,三個月後,他把股票賣掉,淨賺800美元。

1993年,在父母的同意下,他向家人、親戚及要好的朋友借錢,共集資兩萬美元,成立了自己的基金公司,15歲的司徒炎恩成為該基金公司的經理。到1996年,他的公司基金每年增長達到四成。

後來,他父親也把自己10多萬美元的退休金交給他管理了。這位年輕的基金經理當時正管理著20萬美元,他還打算積極吸納投資者,爭取五年賺到2000萬美元。

看了這個故事,你有什麼想法呢?或許我們並不能像司徒炎恩那樣成為股票神童,但他的儲蓄精神卻很值得我們借鑒。下麵介紹幾種有效的儲蓄方式。

1.建立自己的小銀行儲蓄的一個最好的方法就是給自己建立一個小銀行。美國一位著名的教育專家在談到儲蓄原則時指出:青少年可以把自己的零花錢放在三個罐子裏,第一個罐子裏的錢用於日常開銷,購買在超級市場和商店裏看到的必需品;第二個罐子裏的錢用於短期儲蓄,為購買較貴重物品積攢資金;第三個罐子裏的錢則長期存在銀行裏。

基於此,我們可以自己擴展一下,具體方法是這樣的:挑選三個自己喜歡的儲蓄罐,或者帶鎖的小箱子。然後,再到銀行以自己的名義專門開設一個賬戶。然後,把長輩給我們的零花錢,定期定量地分別放進儲蓄罐或箱子裏,每到一個月我們可以對這些儲蓄罐和小箱子進行一次整理,統計出裏麵錢的總數,然後把這些錢或是相等數的錢,存入那個專屬於我們自己的銀行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