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你也一定看了我的短信了……——尊重孩子的隱私權(2 / 2)

第一,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對自己能力的信心就是自信心,孩子希望有一定的獨立性,希望自己的某一領域不受幹預,這正是有自信心的表現。做錯了事,想偷偷改;學習落後了,想暗自追上去,這也正是不喪失自信心的表現。家長輕易地破壞他們這種希望,侵犯他們這方麵的隱私,就會無意中打擊了他們的自信心。

第二,麻痹孩子的羞恥心。孩子因知羞恥才把某些過失、缺陷看作隱私,這些事隨便被揭開、公布、宣揚,孩子起初還會覺得難堪、痛苦,以後便會麻木了。俗話說“破罐子破摔”就是這個意思。

第三,削弱孩子的自省力。寫日記、給好朋友寫信是一種自省方式,不尊重孩子這方麵的隱私,孩子就會不再重視這些自省方式,就會大大削弱他們自省的欲望和能力,妨礙孩子健康成長。

第四,破壞孩子的人際關係。孩子的一些隱私會涉及他的同學、朋友,如與朋友一起進行並非不正當但又不願別人知道的活動,並約定保密。家長知情後,如果不小心公之於眾,這便會招致孩子朋友和同學的怨恨,破壞了孩子與別人的友誼。

第五,削弱孩子與親人的親密關係。孩子的隱私常被侵犯,家長又不善於補救,其結果必定是孩子對父母反感,不信任。一旦雙方形成隔閡,再對孩子進行有效教育就困難了。

主動以平等的態度與孩子多交談

家長可以主動以平等的態度與孩子多交談,談自己在與他同齡時的一些所思所想、成功和挫折,甚至談一些當初的隱私,談家長對事物的看法和想法,傾聽和征求孩子的意見和建議,使自己成為孩子可以信賴的朋友。一段時間後,孩子會願意把自己心中的秘密告訴父母,這樣才能了解和掌握孩子的隱私,給予必要的指點和教育。

培養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

如果家長獲取了有關孩子隱私的信息,即使有些越軌和不良傾向,也不必大驚失色、毆打辱罵,可以與孩子一起討論理想、事業、道德、人生觀、價值觀等問題,引導孩子自己悟出為人處世的真理,提高孩子按規範要求調整自己行為的能力。有了這種自我教育能力,一些隱私中的危險傾向,都有可能自我解決。

不應縱容孩子把隱私擴大化

家長既要尊重孩子的隱私,同時也要小心孩子打著“隱私”這個幌子拒絕家長的監督、保護和教育。不可否認,有時孩子的隱私中可能包含某些不良行為,家長要既尊重又巧妙地引導、教育,爭取孩子的信任。

某全國重點中學的一個學生,還是班長,成績甚佳。他的父母聽信了什麼專家的話,說是要尊重孩子隱私,從來不進孩子的房間,結果有一天警察突然來家裏搜查,打開孩子房門一看,床底下堆滿了孩子偷來的照相機、錄像機之類的東西,原來這孩子利用雙休日偷東西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因為家長尊重他的“隱私”,他的房間成了窩藏贓物的天堂。

所以,家長不應該縱容孩子把隱私擴大化,家長應該明白,哪些是隱私,哪些不是隱私,避免一些孩子以隱私權為口實來學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