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複台灣沒得商量
(一)台灣問題的產生台灣位於我國東南海中,與福建一衣帶水。三國時代稱“夷州”,隋唐宋元稱“流求”。明清之際,台灣的土著居民約有10萬,生活在全島36000平方公裏的土地上,過著原始部落生活。從很早的時候起,就不斷有大陸漁民移居台灣。隨著海上貿易的發展,以及南宋遣兵屯戍澎湖,元代設立澎湖巡檢司,移民日益增多。明代實行海禁,這裏成了一些武裝走私集團如林道乾、李旦、鄭芝龍等人的活動基地。16世紀中葉,西方殖民主義者東來,也發現了台灣這個美麗的島嶼。1543年,葡萄牙人經過台灣海峽,見台灣島上風光秀麗,稱之為“福摩薩”,意為“美麗之島”。荷蘭人在1624年侵入台灣,築熱蘭遮堡(中國記載稱台灣城,在今安平),次年又在熱蘭遮堡對麵赤嵌山上築普羅文查堡(中國記載稱赤嵌城,在今台南),開始在台灣建立殖民統治。1652年,台灣發生郭懷一起義,荷蘭殖民者懷疑為鄭成功所策動,即對鄭成功到台灣的船隻嚴加檢查,並在海上截捕鄭成功的商舶。鄭成功大怒,“遂刻示傳令各港澳並東西夷國、州、府,不準到台灣通商。由是禁絕兩年,船隻不通”。1657年夏,荷蘭駐台長官揆一遣通事何斌(亦作何廷斌)到廈門見鄭成功,表示願意“年輸銀五千兩,箭柸十萬枝,硫磺千擔”,請求恢複通商。鄭成功當時忙於北伐,遂答應恢複通商。並暗地委托何斌替他在台灣向一切進口船隻貨物征收商稅,允許何斌從中提取一定數量作為傭金。後來何斌每年向鄭成功繳納稅銀18000兩。1659年,何斌的行為被荷蘭人發覺,他在東印度公司的職務被解除,並被判處繳納20萬元罰金。何斌遂與小通事郭平密謀,由郭平密駕小船,將鹿耳門至赤嵌城的水道探測清楚,連同荷蘭人在台灣的布防情形,繪成一圖,飛舟至廈門獻予鄭成功,並極稱台灣的富庶和可取之處。鄭成功正值南京大敗之後,觀其圖,聞其言,滿心豁然。隻因蔡政入京和談尚無回音,同時清朝大兵壓境,也難以實行重大轉移。(二)鄭成功收複台灣1661年春,鄭成功召集諸將會議,作出了進兵台灣的重大決策。並決定由鄭泰、洪旭、黃廷等輔佐世子鄭經留守金、廈及閩粵沿海諸島。1661年4月21日,鄭成功親率25000名將士,100多艘戰船,離開金門,經過澎湖,在台灣同胞的協助下,冒著敵人猛烈的炮火,在台灣強行登陸。經過激烈戰鬥,打敗了荷蘭殖民者。這個時候,荷蘭殖民者為盤踞台灣,曾以每年送給鄭成功幾萬兩餉銀和土產為條件,要求鄭成功退兵。鄭成功斷然拒絕,並嚴正指出:“台灣者,中國之土地也,今餘既來索,則地當歸我。”經過鄭成功對台灣城前後長達九個多月的包圍,1662年1月27日,麵臨滅頂之災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台灣評議會召開了一次重要秘密會議,決定與鄭成功談判。經過幾天的協商,1662年2月1日雙方正式訂立條約並舉行簽字儀式。條約共18條,其中規定:荷蘭人交出城堡和所有武器、物資,包括大炮150尊,小銃4000支,足夠5個月食用的糧食和價值471500荷蘭盾的金、珠、琥珀與現金;荷蘭人可以攜帶返回巴達維亞途中所需要的米、麵、酒、醋、繩索、帆布、火藥、槍彈等物,以及他們私人動產、荷蘭政府檔案文件。此外,28名評議員每人準予隨身攜帶200銀元,另20名特別公民準予一共攜帶1000銀元;鄭方釋放俘虜和捕獲的四艘小艇及其附屬物品;檢查以後,荷蘭士兵在長官的指揮下,揚旗、鳴炮、荷槍、擊鼓,列隊登船。幾天以後,荷蘭駐台灣的最後一任長官揆一搬其輜重貨物上船,率餘部500餘眾,駕舟遠去。從此,台灣結束了荷蘭殖民者38年的統治,回到了祖國的懷抱。鄭成功收複台灣後,將軍隊分到各地去屯田墾荒。他還派農師向台灣少數民族傳授漢族先進的農業技術。鄭成功及其後代在台灣發展農商,提倡文教,保境安民,為台灣的開發和建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沒一點省心的事兒
(一)黃梧“剿滅鄭逆五策”的實施鄭成功主力大軍退入台灣後,清朝采納黃梧的“剿滅鄭逆五策”,驅迫山東、江、浙、閩、粵五省沿海數千裏的居民一律從海岸後撤數十裏,全部實行遷界,沿海船隻悉行燒毀,凡立界之處,陸地則築墩台,溪河則樹椿柵,官兵時刻巡查撩望,寸板不許下水,粒貨不許越疆。截斷大陸對台灣以及金、廈諸島的一切物資接濟。為了散除鄭成功的黨羽,清朝還大量印刷招降的諭旨,密送予諸島和台灣的鄭氏部屬,加強政治瓦解攻勢。(二)極度困境中的鄭成功清朝一係列經濟封鎖和政治瓦解措施,使台灣金廈諸島的鄭氏官兵陷入了極度的困境和不安之中,留守閩粵近海各島的鄭氏官兵開始發生動搖。當初鄭成功在廈門研究進軍台灣時,其手下的重要將領吳豪就曾堅決反對,其他將領也都不很願意,表示支持的隻有楊朝棟一人。舟師集齊料羅灣即將啟航之際,“官兵多以過洋為難”,有很多將士逃跑。南明遺老們譴責鄭成功渡海是對明室的不忠。張煌言聽說鄭成功大軍出發,立派門客羅子迂往澎湖軍前勸阻,認為鄭成功“是縱偷安一時,必貽譏千古”。鄭成功到台灣以後一則糧食奇缺,全軍一日二餐;二則荷軍炮火猛烈,鄭軍傷亡很大,常有士兵逃亡;三則鄭成功嚴令留守沿海各島將領遷眷入台,鄭泰等均貪戀金、廈兩島的通洋巨利和舒適生活,一再遷延不行,後來甚至不發一船至台灣,致使海上信息隔絕。所有這些,都使鄭成功變得更加焦躁和惱怒。鄭成功這時的對策就是實行嚴刑峻法,動不動就殺人。吳豪進入台灣後不久首先被殺,承天府首任知府楊朝棟因以小鬥散糧,全家被殺。萬年縣首任知縣祝敬本被殺,家屬發配。在恢複台灣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的何斌也被殺。“於是人心惶懼,諸將解體。”很快,總兵官林俊奇等將官61員和兵士1300餘名投降了清朝。接著,留守銅山的蔡祿、郭義又率將官108員、兵4400名及其家口萬餘渡海降清。由於鄭成功賞罰處理失當,跟隨鄭成功父子鎮守南澳20餘年的大將陳豹也投降了清朝。與此同時,清廷又將鄭芝龍及其子世恩、世蔭並在京親屬11人斬於菜市口。鄭成功得到凶信,擗踴痛哭,自此“中夜悲泣,居常鬱悒”。他又聽說清朝將福建鄭氏祖墳全部挖毀,更加恨得咬牙切齒。每與諸將談起五省遷海之事,便歎息不已地說:“吾欲留此數莖發,累及桑梓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