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官好像就是與人的本性相違背,王安石和司馬光的官愈做愈大,心胸卻都慢慢地變得狹獈起來,相互唱和、互相讚美的兩位老朋友竟反目成仇。倒不是因為解不開的深仇大恨,人們很難相信,他們是因為互不相讓而結怨。兩位智者名人,成了兩隻好鬥的公雞,雄赳赳地傲視對方。
有一回,洛陽國色天香的牡丹花開,包拯邀集全體僚屬飲酒賞花。席中包拯敬酒,官員們個個善飲,自然毫不推讓,隻有王安石和司馬光酒量極差,待酒杯舉到司馬光麵前時,司馬光眉頭一皺,仰著脖子把酒喝了,輪到王安石,王執意不喝,全場嘩然,酒興頓掃。司馬光大有上當受騙,被人小看的感覺,於是喋喋不休地罵起王安石來。一個滿腦子知識智慧的人,一旦動怒,開了罵戒,比一個潑婦更可怕,王安石以牙還牙,祖宗八代地痛罵司馬光。
自此兩人結怨更深,王安石得了一個“拗相公”的稱號,而司馬光也沒給人留下好印象,他忠厚寬容的形象大打折扣,以至於蘇軾都罵他,給他取了個綽號叫“司馬牛”。
到了晚年,王安石和司馬光對他們早年的行動都很後悔,大概是人到老年,與世無爭,心境平和,世事洞明,可以消除一切拗性與牛脾氣。
王安石曾對侄子說,以前交的許多朋友,都得罪了,其實司馬光這個人是個忠厚長者。司馬光也稱讚王安石,誇他文章好,品德高,功勞大於過錯,仿佛是又有約定似的,兩人在同一年的五個月之內相繼歸天,天國是美麗的,“拗相公”和“司馬牛”盡可以在那裏和和氣氣地做朋友,吟詩唱和,什麼政治鬥爭、利益衝突、性格相違,已經變得毫無意義了。
我們都知道,人和人都是不同的,對於性格、見解、習慣等方麵的相異,要以和為重,若“疾風暴雨、迅雷閃電”會影響朋友之間的關係,甚至導致友誼破裂,反目成仇;而若和氣麵對彼此的不同,進而欣賞對方的優點,則對方也會對你加以讚美。
當我們受到別人侮辱的時候,不要急於針鋒相對,不要急於予以還擊,而是要學會去忍受,要勇於去忍受,這樣不僅可以扼住自己心中消極情緒的增長,也在別人麵前顯示出自己的大度和胸懷,說不定,當別人靜下心的時候,發現自己錯了或做得過分了,還會主動跟你道歉。這樣原先的一切烏雲密布,自然也就變得煙消雲散了。
費力反擊別人,不如用力充實自己
阿裏巴巴的創始人馬雲曾做出許多深刻精彩的評論,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句是:“心中無敵,無敵於天下。”這句話,可以這麼理解:雖然在現實中,對手必然存在,但在心中,我們不應該把競爭對手當成敵人,而要把他當成值得學習的老師。
我們的敵人固然會不斷攻擊我們,當我們反擊敵人時,就失去了讓自己充實的時間。如果我們選擇不斷接受對手的“意見”,改進自己,那麼,我們就會變得越來越強。
成功學大師戴爾·卡耐基剛開始拓展事業的時候,經常在全國各地巡回演講,舉辦一些成人教育班和座談會。
有一次,某位記者在報道中攻擊卡耐基的工作和他所做事業的價值。
這對當時年輕氣盛的卡耐基來說是完全不能忍受的。他越想越氣,覺得這些文字侮辱了他的人格、他的理想,以及他全心全意專注的事業。於是卡耐基打電話給報道這篇文章的報社,要求他們再刊登一篇文章,澄清那位記者侮辱自己的真相。報社也果然這麼做了。
但是,幾年之後,當卡耐基的事業越做越大時,他回想起了當年的行為,竟然感到些許慚愧。因為,他想到:看那份報紙的人,也許當中隻有十分之一會看到汙辱自己的那篇文章;看到那篇汙辱自己的文章的人裏麵,可能有二分之一會把這當成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而真正注意到那篇汙辱自己的文章的人裏麵,又有二分之一會在幾個禮拜之後,把這件事忘得一幹二淨。如此一來,自己刊登另一篇澄清自己的文章又有什麼作用呢?事實上,卡耐基已然明白,那確實不過是一件小事,自己完全沒有必要在那件事情上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