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一名男子,中學畢業就到飯店當打雜的,當時也並不是特別喜歡這份工作,但當時除了學廚師不知還有什麼工作可做,於是就迷迷糊糊地一直混到當兵。退伍後一時找不到合意的工作,他又回到了原先的本行。眼看已經二十幾歲,有了“前途”的壓力,於是他為自己立下了一個目標——既然隻得去當廚師,那就好好幹,幹出點名堂,便於自己以後更好地生活。從此,他每天工作的目標一下子有了很大的轉變,他不再是為了糊口,打發時日,而是為了使自己過上舒適的生活,能生活得更好而努力工作。因此,除了跟飯店廚師學習之外,他還不斷收集相關書籍,甚至跟著其他比較有名氣的廚師學習。
不到兩年,他由打雜的升為助理廚師,並且很快就闖出了名氣,他還自創了美味水果沙拉。後來,他向親戚朋友借了點錢,開了一家屬於自己的飯店。
這雖然是一個平淡無奇的故事,但就是這麼一個小人物的平凡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努力工作是為了更好的生活。人生下來不能僅僅為了糊口,其實糊口並不難。人要努力工作,為了使自己生活得更好!
有的人將工作看成是謀生的手段,不去工作就養活不了自己,養活不了一家的老老少少;有的人將工作看成追求理想的過程,認為在工作中不斷地拚搏,等到功成名就時,自己的人生價值才得以實現;有的人把工作看成是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他們願意把自己的熱情全部釋放出來,在工作中、在認可中、在讚揚聲中找到自己的樂趣;也有的人把工作就當成工作,沒有什麼特別的,就好像每天要吃飯,每天要睡覺一樣,是人活著的必然規律,是一個人必須要做的事情。
五花八門的工作目的,我們也很難說究竟哪個是對的,哪個是錯的。
從經濟學上講,生產是為生活服務的,也就是今天我們說的工作是為了更好的生活,但這不是生活的全部。當我們的生活已經很富足、不為衣食所憂時,我們應該權衡一下,努力工作是否使自己生活得更好了。
也許,我們多數人並不能理解這些人對生活及工作的態度,但在許多人看來,這就是他們想要的生活方式。求職、工作的觀念,在他們這裏有了很大的變化。他們有一個共性:上班少了些謀生的沉重,多了些靈活和率性。對於這些成功的人來說,加薪晉職有時並不是很重要的,他們似乎更願意放棄工資提升、職位晉升來換取更多的閑暇時間和各種各樣的生活方式。在這些事業成功者的眼中,工作是為了生活不假,但這並不是生活的全部內容。如果工作已經嚴重影響到你的生活,這時你就得重新考慮了。
成功都是不斷努力的結果
因為有太多偶然因素存在,所以誰都不能在努力和成功之間劃等號,因為很多時候努力的結果不一定是成功,但是這並不等於說成功不需要努力。相反,努力可能不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會取得成功。
2004年的雅典奧運射擊場上,美國名將埃蒙斯在男子步槍50米三姿決賽中,在最後一槍打出了10.6環的“優異成績”,但卻打在了其他選手的靶上,最終他被判脫靶,痛失本屬於囊中之物的金牌,中國選手賈占波也因此極富戲劇性地獲得那枚金牌。2008年的北京奧運男子步槍50米三姿決賽中,埃蒙斯在保持巨大領先優勢的情況下,最後一槍竟然隻打出4.4環的成績,又一次與奧運金牌擦肩而過,冠軍的寶座轉瞬間被中國選手邱健奪得。
有人說賈占波和邱健都是僥幸才得到金牌,如果不是埃蒙斯失手,他們是不會得到金牌的。賈占波和邱健奪冠,真的是出於僥幸嗎?其實,邱健和賈占波的成功絕非偶然。因為奧運賽場上競爭異常激烈,運動員之間不僅僅是比賽技能,還要比智慧、比沉著、比毅力、比細致、比勇敢、比耐心等等。不可否認,埃蒙斯相對於其他選手的確是技高一籌,但是,他在關鍵時刻沒有把握好機會,最終留下遺憾。而邱健和賈占波,雖然在技術上可能比埃蒙斯略遜一籌,但他們始終緊“咬”住埃蒙斯不放,更在關鍵時刻保持沉著、冷靜和清醒的頭腦,最終贏得了比賽。這樣的勝利,肯定不能用偶然去評說,即使是偶然,也是偶然中的必然。因為任何成功都絕非偶然,而是不斷努力、不斷積累的結果。奧運賽場如此,我們做其他任何工作和事情又何嚐不是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