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也是一片文化的沃土——陝南山鄉文化調查隨記(2 / 2)

近年來,漢中、安康地區在文化改革方麵做了四件實事:一是在一些部門實行承包;二是開展以文補文活動;三是藝術表演團體試行“雙軌製”;四是開展雙服務(為山區人民服務,為經濟建設服務),實行與經濟、科技的橫向聯係。他們針對陝南文化的實際情況,尋求新的發展道路。

center(三)

兩地區地委、行署和文化主管行政部門對文化、文藝人才十分愛護,給他們提供良好的創作環境,在生活、學習上都給以具體的關心和幫助。漢中地區給藝術創作人才不硬派任務,不下指令性計劃,同他們經常談心,交朋友;新作品出現幫助討論研究,但又在學術、藝術問題上不作決定,不給作者劃框框條條。具體解決了一些突出人才如小說家王蓬的招幹、升學、兼職問題,一些作者作品的出版發表問題,給一批中、老年作者解決了住房,改善了寫作環境。文物曆史研究在漢中一直是個空白,但近年來,湧現的“石門十三品”研究專家郭榮章,在國內學術界就產生了一定影響。他的專著《石門研究》在日本和東南亞很受歡迎,他編輯的《漢魏十三品》是我國近年來在金石編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安康地區過去在漢劇藝術表演上是有突出人物的(如演員黃賢明、王發雲、顧鳴,導演王道中等),但其他藝術門類就缺乏尖子人才。近年來,在繪畫、書法、攝影、文學等方麵都湧現出了不少尖子人才。年僅26歲的楊峰,木刻作品已到歐洲幾個國家展出,並獲得獎勵,1987年在安康地區文代會上被選為文聯副主席。

藝術教育在陝南是一個薄弱環節,近年來逐漸引起各級文化主管領導的重視。安康地區為提高藝術人員素質,在地委、行署的支持下,成立了地區藝術學校籌備處,撥專款建校。有的劇團還派演員出去進修,提高主要演員藝術水平。漢中地區雖然還沒有建立專門學校,但他們舉辦各種各樣的藝術訓練班、音樂會、畫展、舞蹈大賽等活動,這些活動的開展,提高了群眾的藝術欣賞力和文化藝術工作者的審美素質,具有創造性和開拓意義。

陝南文化總的看還是比較落後的,文化建設、文化改革,隻是剛剛開了個頭。省委、省政府提出“重點發展關中,積極開發陝南陝北”的方針,陝南群眾包括文化界是擁護和高興的,但他們希望省裏對陝南山區的文化建設也能投去更多重視的目光。

right《中國文化報》1989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