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造成水土流失的活動,主要是單位和個人在開礦、采石、修路、基建過程中,破壞生態,損毀地貌,亂堆亂傾倒廢棄物,以及陡坡開荒,亂砍濫伐,破壞植被等行為,這些本是開發、建設、聚資、致富的活動,由於忽視了保護生態、保護水土這一個至為關鍵的問題,便造出了災難性的後果來。
據估算,在全國的水土流失麵積上,每年流失土壤至少在50億噸以上,隨水土流失的是青山、是豐收。而留下的是什麼?全國271個貧困縣,水土流失區就占了235個縣。可以說:水土流失就是貧困的同義詞。流失的水土是一去不再複返的。1厘米厚的土壤層需經200-400年的發育過程才能形成,而在嚴重流失區,這卻是一年的流失量!一年流失掉大自然400年之積蓄!更讓人不安的事實是:我國南方、東方以至華北、西南等地的耕地,土層普遍隻有幾十厘米厚,薄處不足20-30厘米,這麼流下去,後果還敢設想嗎?
土既不存,衣食何來?衣食無著,人將何奈?子孫後代,又將何為?
水土資源是人類生存之基礎。保持水土就是保衛國土之安全。
防治壯歌
保持水土,興國安邦之勝舉,在我國已是源遠流長的事。《國語·周語》雲:“水土無所演,民乏財用,不亡何待?”新中國成立後,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水土保持工作,帶領人民群眾與水土流失進行了不懈的鬥爭。80年代後,水土保持工作進入了小流域綜合治理的新階段。出現了“千家萬戶治理千溝萬壑”紅盛活躍的局麵。列入國家重點防治的14片嚴重水土流失區,經過連續幾年的規模治理,取得了顯著效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特別是《水土保持法》的頒布實施,使我國水土保持事業步上了一個更為輝煌的轉折點。
回首往事,悲壯激越,矚目未來,繽紛燦爛。共和國建立40餘年,水土保持事業盡管起起落落,幾度興衰,但是黨的興國為民宗旨從未改變。隨著對自然規律認識的深化,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深入理解,調整方略,健全法規,使防治工作步上了一條規範化、標準化、科學治本的道路。
從1983年起,國家開展了包括無定河、三川河、皇甫川、定西縣、永定河上遊、柳河上遊、興國縣、葛洲壩庫區等八片水土流失嚴重地區的重點治理。1989年,又把長江上遊的金沙江下遊及畢節地區、嘉陵江中下遊、隴南陝南地區、三峽庫區四片和密雲水庫上遊及潘家口水庫上遊兩片等嚴重流失區列入國家重點治理區。14片重點治理區涉及15個省區,245個縣市、40萬平方公裏總麵積。首批開展的八片工程經過九年連續、綜合、規模治理,植被覆蓋率由1982年前的10.8%提高到26.8%,糧食總產量增長53%,人均純收入由1982年的42元提高到300多元。其中黃河上中遊地區的138個貧困縣,80%以上的農戶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
1989年列入長治工程的長江上遊流失區,年均治理麵積達到6000多平方公裏,顯示出了增產和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1990年川東大旱,糧食普遍減產,而治理區仍然獲得了好收成。1991年洪澇災害,使嘉陵江流域大量農田被衝毀,而新修梯田,安然無恙。
以小流域為單元進行綜合治理,是我國廣大勞動人民和水保工作者在實踐活動中的一項創造,它的廣泛推行,使我國水土保持工作跨入一個由單一措施的分散治理,轉向集中、綜合治理新階段。從1980年以來的實踐表明,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國家和省、地、縣四級先後開展治理的小流域有9800多條。已竣工驗收3000餘條。田紀雲副總理指示說:“小流域治理要把防護性治理與開發性治理結合起來,實行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加快脫貧致富的步伐。”全國政協副主席錢正英這麼說:“這些小流域本來是水土流失的單元,但是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指導支持下,將這些小流域改造成從塬麵、坡麵到溝道的水土保持完整防護體係,改造成農、林、牧、副、漁互相支持,良性循環的生態係統,並最終建成一個個不同適度規模的高效商品經濟單元。”這些重要精辟的論述,為小流域治理指明了發展方向。
以水土流失嚴重,生產條件極差而聞名一方的內蒙古準格爾旗德勝西鄉,由於溫飽無保證,1988年還遷出88人。而該鄉列為國家重點治理的黑毛兔溝小流域,經過九年的治理,人均達到基本農田1.6畝,水保林29.4畝,經濟林0.6畝,人均產糧674公斤,人均收入713元。人口不僅沒外遷,還遷入了12人,流域內36戶中,26戶有了風力發電機和電視機。
戶包治理小流域,是我國農村經濟體製改革中,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在非耕地領域的延伸和擴展,是我國水土保持史上的一個新創舉。經過十年的發展,顯示出巨大的潛動力。廣大承包人切身體驗到流失水土就是流失自己的財富,保持水土就是保衛自己的財富,由過去大鍋飯時期的“要我治”變為今日的“我要治”、“為子孫後代治”。隻山西省忻州一個地區,從1981年由苗混瞞一戶承包一條溝,包治麵積250畝,發展到今天全地區14個縣市,293個鄉鎮,5400個村,11.18萬個承包戶,包治理麵積580多萬畝。到1991年,全地區淨增治理麵積640餘萬畝,等於過去32年治理總和的90.5%。戶包治理小流域,已成燎原之勢燃及全國水土流失治理區。在脫貧致富振興山區農村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對推動麵上的水土保持工作,發揮著生力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