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聲望江南〕調詞曰:剮心祭墓門,怎汙碧血痕。海風蕭瑟痛忠魂,千古孝思存。
王爺、公爺傳仁和縣滑大生說:"你前日聽信趙懌思、胡彪,誣栽我為賊匪,用刑苦逼,皆是趙、胡情囑,這已怪不得你。今日奉旨營葬,煩你監工,就在海濱築成高阜,建兩座墳塋。每塋五裏長,三裏寬,一用王製,一用公製。白石圍牆,碧玉欄杆,石人石馬,獅象(犭孔)鹿,翁仲華表等物,瑪瑙牌坊用天藍字,一寫:"追封東浙王忠湣張王之墓",一寫:"追封英勇公忠襄曹公之墓"。兩塋之中建立雙忠祠,每塋左右立大石牌,下用青石刻成,一刻祭文,一刻墓誌銘。又於正塋之旁建小塋四座,皆立白石牌坊,用金字,一寫:"貞靖張公洪之墓",一寫:"武成童公喜之墓",一寫:"英烈李公忠之墓",一寫:"李氏三歲兒之墓"。每塋立祭文碑一座,俱限十五日告竣。"又差官役各處起柩。至蘇州,李忠父子無處尋覓墳地,後在海濱用衣冠招魂葬了。滑知縣遵示辦工,傳刻石匠勒碑八座,一刻:"東浙王賜諡忠湣張王墓誌銘。",大學士李春芳拜撰;一刻"英勇公賜諡忠襄曹公墓誌銘",都察院左都禦史海瑞拜撰。
禦製祭文賜原任總督尚書征倭大經略張經。其詞曰:文炳蘭台,武成虎帳,名震寰中,功成海上。印掛總戎,戈揮上將。倭寇魂銷,華兵氣壯。信而見疑,忠而被謗。痛恨賊臣,趙、胡無狀,倚勢攘功,讒言虛妄,構害忠良,雷驚七鬯。冤戮海濱,血浮碧漲。眾庶知冤,哭聲相向。收舍餘骸,築塋以葬。有子封王,功勳獨創。奏請複仇,剮心剖髒。碎截墳前,不須鑄像。罪甚奸秦,人情益暢。以享以祀,慰茲幽壙。尚饗。
禦製祭文賜原任應天總督征倭副將軍曹邦輔。(其詞略可)。
東浙王張昆撰文致祭於張公洪之墓。
詞曰:遭家不造,昆甫三齡。
賊臣趙文華領兵圍宅,凡室中男婦少長,無一人得脫。賴有七旬義仆張洪,翼昆墜牆夜遁,逃竄浙東。老弱二人,零丁孤苦,撫昆十二年,以老病終。營葬杭城東鄉。昆後數年流離顛沛,艱苦備嚐,以致墓前久缺拜掃,蓬棵蔽塚,狐狸晝眠。每逢忌日,昆實心悲。今蒙聖恩封王東浙,正昆報德之年。特奏請諡貞靖,營葬先王墓旁,永昭節義。
靈其有知,來格來歆。嗚呼尚饗。
英勇公曹昆撰文致祭於武成童公喜之墓。其詞略同。
英勇公曹昆撰文致祭於英烈李公忠之墓。其詞曰:古有存趙氏之孤者,杵臼獨為其易而委其難於程嬰。嗚呼,程嬰固難矣,而杵臼亦豈易哉。不愛其身並不愛其子,即以共子代趙氏嬰兒之死,忠義之氣充塞天地。今豈異於古所雲耶?
曹氏之難甚於趙氏,李君之義同乎杵臼。以其三歲子替昆死,陰存曹氏之裔。方其囑童君之時,已不知有其身,並不知有其子,此誠人之所難能,而李君所獨能者也。昆生於童君,實生於李君。乃得童君之柩而葬之,而不得李君父子之屍而葬之。
衣冠招魂,慟哉,慟哉。今蒙聖恩,封昆英勇公,得報父仇,剮心祭墓,亦即分賊餘以祭李君。則李君之忠義昭然,雖死猶生矣。薄奠時羞,神來尚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