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高潮?(1 / 2)

蘇筱晴在畫像邊上看到了畫像邊上一首詩跟提名,剛想問何旭這首詩什麼意思,就聽到何旭無意識的話

“你在嘟囔什麼呢?”

“什麼?”剛從那個悲壯的場麵回過勁的何旭聽到蘇筱晴的問話,有些摸不著頭腦。

“你看,這畫上有一首詩”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調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做一書生

畫上的詩從蘇筱晴口中緩緩道出“你知道這首詩的意思嗎?”

何旭從小對古詩詞都喜歡,他父親正是看到這點,從小就給他買了很多關於古詩詞的書,以至於上大學何旭也選擇了中文係古詩詞研究。

“這首詩是唐朝詩人楊炯寫的從軍令,楊炯知道吧?跟王勃,盧照鄰,駱賓王齊名,世稱初唐四傑。

從字麵上解釋,隻要先讀第一聯跟第四聯,整首詩的內容基本都清楚了。第一聯,邊境上有敵人來犯,警報已傳遞到了長安,使我內心起伏不平。為什麼心中起伏不平?因為自己隻是一個書生沒有能力為國家禦敵。

於是就有了第四聯的,我寧可做一個小軍官,也比做一個書生有用些。

第二聯跟第三聯寫的就是行軍打仗,領了兵符,辭別京城,率領驍勇的騎兵去圍攻蕃人的京城,圍困了敵人之後,便發動的殲滅戰,紛飛的大雪使軍旗上的彩畫都凋殘了,大風中四麵八方參雜著鼓聲呼嘯。表現出征的將士冒雪同敵人搏鬥的堅強無謂和戰鼓激勵下奮勇殺敵的場麵。”

頓了一下,何旭攤開手又說道“不過關於這首詩的主題思想,還有一種看法,在唐汝詢的《唐詩解》中以為是作者看到朝廷重武輕文,隻有武官得寵,心中有所不平,故作詩以發泄牢騷。前者以為這是一首愛國主義的述誌詩,後者以為這是一首諷刺詩。不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千個人還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我還是喜歡把這詩當做愛國主義詩來讀。”

何老站旁邊麵微笑著聽兩人你一言我一語,對畫的評價。

“對了,何老,我看上麵有個名字,是徐磊,怎麼不是楊炯啊?”蘇筱晴扭頭明亮的眼睛看著何老,眼眸裏透著渴望。

何老被問懵,楞了一下。

“呃。。。大小姐。。。!”

何旭左手拍額頭“我都說了楊炯是唐朝的人了,你沒看下麵的日期嗎?很明顯有個宋字。一個唐朝,一個宋朝相差好幾百年呢?”

蘇筱晴鬧了個大紅臉,羞紅的臉頰,配上精致的臉龐,讓何旭又心動了。

“讓你不早說,讓你不早說!”蘇筱晴低頭對著何旭的腰間一陣狂掐。

何旭傻嗬嗬的看著蘇筱晴,忘記腰間傳來的疼痛感。

何老看著兩個小年輕這般打鬧,也回憶起了自己年輕時候如他們這般,感慨道“年輕真好啊!”

“我給你們說個故事吧,關於這畫的來曆。”

兩人停下打鬧,隻聽何老蒼老的聲音徐徐道出:

“南宋初期,宋高宗趙構即位為帝,高宗在位初期年輕力壯,有意抗金,收複河山,重用主戰派,以李綱、宗澤為相鎮守汴梁。曾多次大敗金兵,令局麵稍為穩定。但是,後來高宗沒有對抗金朝的決心,聽信主和派的建議罷免了李綱、宗澤等人。高宗南逃揚州,不久宗澤亦憂憤而死。

宋高宗趙構,由於害怕軍人戰勝回朝會專橫難製,而且亦擔心欽宗回朝繼承其死後的帝位(當時高宗因不能生育而絕後),所以在1138年任秦檜為相,向金推行求和政策。秦檜首先削去抗金將領韓世忠的兵權。

1138年宋金初次協議,南宋取回包含開封的河南、陝西之地,可說是外交一大勝利。